初夏的临汾,柔风掠过尧都古城墙的砖缝,裹挟着千年陶寺遗址的文明余温,在汾河两岸掀起一场静默的变革。4月28日,随着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监督专线“0357-2299110”的发布与“临汾营商环境”微信公众号上线,这座古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划破行政壁垒的茧壳,让新时代的政务之光透进市场经济的肌理。
一根热线:听见冰层下的春汛
这条监督专线如一枚银针刺入政务服务的中枢神经。不同于传统热线的“传声筒”功能,这条24小时在线的“政策听诊器”被赋予“30秒接单、24小时办结”的硬核承诺。某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拨通热线反映了“跨省招投标受阻”,当天下午便收到跨区域协作专班的对接函;餐饮店主在公众号留言“消防验收流程不清”,智能客服立即推送三维实景办事指南。热线开通首周,137件诉求中93%实现“事不过夜”,让企业感知到政务效率的温度。
这场改革直击痛点:过去三年,临汾梳理出行政审批“体外循环”、政策兑现“玻璃门”等327项堵点。如今,监督专线数据实时汇入“营商环境智慧大脑”,通过AI分析生成“梗阻热力图”,推动47个部门修订89项制度。正如市委书记李云峰所言:“企业家的声音应该比会议桌上的文件更有分量。”
一个平台:重构政企交互的基因
“临汾营商环境”公众号上线首日,访问量突破10万次。这个“掌上办事厅”集纳的不仅是200项“零材料”审批服务,更暗藏改革密码——电子证照跨省互认功能打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行政藩篱,企业主在运城签约、西安盖章、临汾办证的历史被终结;“政策计算器”通过大数据匹配,让惠企政策从“大海捞针”变为“精准滴灌”,已有163家企业从中获益。
更深层的变革在数据河流之下涌动:平阳木版年画的非遗传承人被请进政务大厅,将晦涩的审批流程变成8分钟动画短片;陶寺古观象台的星空图启发算法工程师,打造出“政策精准推送”模型;甚至晋商票号“诚信为本”的基因也被编码进“营商信用地图”,企业信用等级直接关联贷款额度与监管频次。传统文化与数字政务的碰撞,让“三个努力成为”的目标有了具象表达。
一组数据:丈量刀刃向内的深度
改革成效正在黄土地生长出数字年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238天压减至88天,“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催生37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市场主体三年增长27万户,增速连续22个月居全省首位;在“晋心办”APP上,企业给职能部门打出4.92星的平均好评率,97.6%的投诉件实现“解决一件、优化一类”。
比数字更动人的是细节:某生物科技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79天,期间12个部门在“云端联审会”同步推进手续;街角早餐店玻璃窗贴着“扫码评价”二维码,老板娘表示此前提出“检查频次高”的问题,第二天就收到整改反馈;在偏远的古县,油用牡丹种植户通过公众号视频连线专家,解决了病虫害难题。这些碎片化的获得感,拼凑出营商环境的真实图景。
一场新生:古老土地的重构叙事
站在鼓楼俯瞰临汾,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正在发生:四百年前晋商驼队踏出的茶马古道,如今化作共建“一带一路”跨境电商的数据流;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成为“营商环境指数”可视化图谱的灵感来源;老茶坊改造的文创园里,年轻人用AI复原《赵城金藏》残卷,而隔壁的“云政务驿站”正为科创企业办理跨国专利注册。
当平阳麻笺工艺遇上电子水墨屏,当尧帝“敬授民时”的古训转化为“政策及时雨”系统,临汾用五千年文明底蕴为政务服务注入人文温度。市委书记李云峰说:“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政绩工程,而是用今天的改革呵护明天的生长。”
这场破茧之旅未有穷期。监督专线接听的每一声诉求、公众号跳动的每一个数据、企业家舒展的每一道眉梢,都在为“爱临汾·赢未来”写下生动注脚。当春风吹散最后一片茧衣,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城市,终将以政务服务的匠心,在黄土地续写新时代的“临汾故事”。(谭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