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 。针对村干部队伍存在的“后继乏人”“本领恐慌”等突出问题,湖北省房县门古寺镇系统性构建“上派跟班+左右轮岗+师傅帮带+角色互换”四位一体培养机制,探索出一条破解基层人才困局、锻造复合型干部队伍的关键路径。
上派跟班,以顶岗锻炼促进全局思维养成。上派跟班机制可以有效扩展年轻村干部视野,使其在更高站位中理解政策意图、掌握统筹方法。每季度统筹考虑年轻村干部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因素,启动年轻村干部上派跟班培养工程。每期选派3名年轻村干部到镇党政办、平安办等关键部门跟班学习三个月,全程参与办文办会、政策制定、矛盾纠纷处置等核心工作,通过“跟班学习”的模式,将年轻村干部纳入专班化管理,以“任务清单+动态反馈”机制强化其对全局性、系统性问题的解决能力,推动其从“被动执行者”向“主动谋划者”转变。27名年轻村干部返岗后推动政策落实效率提升40%,矛盾化解率提升50%。
左右轮岗,以多岗历练实现能力跨界融合。打破“一岗定终身”的固化模式,推动年轻干部在党建、产业、综治等不同岗位间轮换,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轮岗过程中推行“轮组”行动,通过设置党建引领示范组、产业振兴攻坚组、矛盾纠纷调解组等实战平台,要求村两委成员每年至少跨工作类别轮岗3个月,快速让年轻村干部掌握本村情况。近3年来,25个村58名年轻村干部完成至少2次岗位轮训,促使干部在产业规划、群众工作等高频场景中积累跨领域经验。
师傅帮带,以经验传承加速本领迭代升级。将“老师傅”的隐性智慧转化为可复刻学习的方法工具包,防止了“能力断层”,强化了“组织韧性”。建立“老师傅+新干部”师徒结对机制,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结为师徒关系,明确“每周一次田间教学、每月一次工作复盘、每季一次实绩比拼”的传帮带机制。通过“方言土话沟通术”“竹竿丈量法”“群众工作三十六计”等特色现场教学,将30年积累的"看田界草木长势辨归属""听乡音变化察矛盾焦点"等土办法具象化、课程化。实践中,“师傅”不仅传授纠纷调解、土地流转等实务技巧,更通过"现场出题—师徒共解—复盘升级"的闭环,把碎片化的工作智慧转化为系统化的工作指南,帮助年轻村干部迅速掌握“融会贯通”的思维模式。
角色互换:以身份转换激发担当意识。村干部与村书记的“角色互换”机制,是通过打破职级壁垒、重构责任认知,推动年轻村干部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担责”的思维跃升,以“换位思考+实战补位”为核心,构建双向赋能、上下协同的治理共同体。建立“一把手”责任倒逼体系,定期组织年轻村干部与村书记进行为期1-2周的“双向换岗”,明确“四必须”原则:必须主持一次两委会议、必须协调一项重点工作、必须化解一起矛盾纠纷、必须走访十户困难群众,倒逼年轻干部跳出“等靠要”思维,主动补足政策把控、资源整合等短板。角色互换的本质是通过身体力行的“具身实践”,重构干部对权力的认知方式。年轻村干部在扮演“决策者”过程中,通过亲自处理“人情与原则”“效率与公平”的冲突,能够更快形成“权责对等”的政治自觉,全面加快年轻村干部成长速度。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基层干部培养已从单一的能力培训转向治理生态重构。实践表明,通过构建“上派跟班+左右轮岗+师傅帮带+角色互换”四位一体培养机制,让年轻村干部不仅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更能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引擎,为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锻造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作者:赵虹 高田汉,分别系房县门古寺镇组织、统战委员,房县门古寺镇组织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