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新时代廉洁文化大家谈 | 让清廉之风吹到田间地头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犹如一声清亮的号角,为农村基层治理吹来了崇廉尚洁的新风。这份聚焦“最后一公里”的制度文件,既立足当下扎紧权力监督的“铁笼子”,更着眼长远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廉政防火墙”,其背后彰显的是对基层治理痛点的精准把脉,更是对亿万农民群众利益的深切守护。

“微权力”也需要被监督。农村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从项目建设到组织选举,从资金分配到社会管理,要将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都置于聚光灯下,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的深化落实、村级财务联审联签的刚性约束,让决策过程透明化、资源分配制度化,真正实现“干部用权有清单,群众心里有本账”。

让群众成为基层监督的“眼睛”。基层监督难,难在信息不对称,难在监督渠道不畅通。《规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基层监督信息化建设,结合实际建立或者运用信息化平台监督基层公权力,监管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畅通检举举报渠道。看似是技术手段的升级,实则是治理理念的革新。试想,当农民群众用手机轻轻一点,就能查询到自家的补贴是否足额发放、村里的项目进展如何,当每一笔集体资金的流向都能在平台上清晰可查,监督便从“少数人的专职”变成了“多数人的参与”。这种“互联网+监督”的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监督的时空壁垒,更激活了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让“微权力”运行全程留痕、可追溯,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

要严管,也要让担当者“轻装上阵”。要明确容错纠错和澄清机制,为改革者护航,为担当者担当。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广大基层干部既要有“干净”的底线,也要有“干事”的底气。当那些在产业发展中敢闯敢试的干部不因一时失误被“一棍子打死”,当那些因坚持原则得罪人的干部能及时得到澄清正名,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打击腐败”的良好生态,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底气。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基层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神经末梢”。《规定》的出台,不仅是一份“廉洁履职清单”,更是一份“乡村全面振兴承诺书”。唯有让廉洁之花在田间地头绽放,让清风正气浸润基层治理,才能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作者:钱虹初)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