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陶建群:将乐“乐”文化的特性、价值与意义

4月25--26日,我们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国家发展改革委、江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入到福建省将乐县进行“乐”文化实践成效专题调研。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将乐不仅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历史之城、灵山秀水的生态之城,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运动之城、蓬勃发展的产业之城。将乐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而得名,积淀了深厚的“乐”文化底蕴,闽学鼻祖杨时盛赞其故乡将乐是“乐居之地”。近年来,将乐县以“乐”文化为核心,融合历史积淀、生态禀赋与时代创新,在塑造“乐”印记、营造“乐”生活、植入“乐”基因、推介“乐”名片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多元融合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城市竞争力和民生福祉的硬支撑。

一、“乐”文化的六个特性

    将乐“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土沃民乐”到“乐民沃土”,将乐坚持在发展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做优“乐山”“乐水”“乐民”文章,增强城市文化底蕴,让城市更新向美而行其“乐”文化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性:

历史传承与精神内核的厚重性将乐“乐”文化根植于千年古县的历史土壤,三国时期建县(公元260年),是闽学鼻祖杨时故里,其“乐居之地”的评价奠定了文化基调。同时,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基因与“乐”文化交融,形成了“土沃民乐”的集体精神认同。这种文化底蕴既包含儒家“乐民”思想,又承载着革命时期的奋斗精神,成为城市文明的深层根基。

自然生态与人文理念的共生性‌。“乐”文化与生态文明高度契合,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论述为指引,将“乐山乐水”理念融入生态保护,将乐通过81.3%的森林覆盖率、金溪流域生态景观等自然资源,构建“山水乐动”空间。例如,依托森林康养基地、水上运动栈道等载体,实现“乐居乐业”与生态保护的统一,将“两山”理念转化为“乐山乐水”的实践模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

民俗艺术与活态传承的独特性将乐“食闹音乐”是“乐”文化的典型艺术表达形式,“乐”文化渗透于婚嫁、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展现了民间生活的丰富性。其特点包括:一是功能多元,涵盖人们生活、生产等各方面场景,如龙灯踩街的火炮锣鼓等,既有助兴功能,又有仪式规范性;二是融合性‌,因地理封闭性,其吸收江西等邻省音乐元素,与本地民俗结合,形成丝弦吹打乐的独特风格;三是传承韧性‌,通过四代以上的口传心授延续至今,蔡根焘等乐师推动民间传播,使其从官府仪仗乐发展为全民共享的非遗文化。

现代转化与品牌创新的实践性将乐通过创造性转化策略,赋予“乐”文化时代生命力。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空间赋能,在城乡改造中植入“乐”元素,如上河洲公园“福乐墙”、南口蛟湖“乐道”工程,构建“步步见乐”的文化地标;其次是产业融合,以“十个一”工程推动文旅经济,如国际皮划艇赛事、森林碳票交易,实现“体育+生态+文化”的消费场景创新;再次是传播升级‌,通过“报网端微”融媒体矩阵,开设“乐说*乐有理”专栏,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趣味化传播,扩大品牌辐射力‌。

文明实践与理论深化的引领性将乐将“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打造“理论+民俗”的宣教模式。通过“乐说·乐有理”讲习班、“擂茶+讲习”等创新形式,将传统“乐”文化与现代文明实践结合,融合快板、南词曲艺等文艺载体,实现理论宣讲与民俗活动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将乐还以“乐民沃土”实践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将“乐”文化嵌入文明家庭、校园评选标准,塑造“乐活”社会风尚。

运动健康与全民共享的活力性‌。将乐依托自然禀赋打造“运动之城”的赛事经济品牌,连续举办8届国际皮划艇马拉松赛、3次全国水球赛,吸引20余支运动队集训,形成“体育+旅游”产业链‌;通过全民参与‌,建设金溪6公里赛事观光栈道,串联森林氧吧与水上基地,让市民在“碧波逐浪”“层峦奔跑”中体验运动之乐‌。

‌    二、文化的四大价值

近年来,将乐县做好“乐”文章,着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探索出一条把山区县打造成“乐民沃土”的“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将乐路径。其“乐”文化从而彰显出四大价值:

‌   一是文化传承价值“乐”文化以杨时闽学思想为根基,通过民俗艺术、历史遗迹(如宋代龙窑遗址)等载体,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方性表达,成为研究闽西北文化的重要样本‌。

 二是经济驱动价值以文旅融合为抓手,通过国际皮划艇赛事、森林康养基地等品牌项目,将“乐”文化转化为文旅经济增长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社会凝聚价值“乐民沃土”理念通过文明创建活动(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城乡形象IP设计,增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新风尚。

四是生态和谐价值依托“山水乐动”实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公共福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呼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三、文化的时代意义

将乐“乐”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实践的跨越。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文化赋能为县域发展注入内生动力,而其意义则在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将乐方案”。

首先,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通过创造性转化(如“乐”文化IP设计)与创新性发展(如“直播+讲习”),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县域文化主体性建设提供范例‌。

其次促进城乡融合的纽带作用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融入“乐”元素,以文化赋能城乡基础设施,推动物质空间与精神内涵的同步提升。

再次提升生活品质的精神内核“乐”文化通过赛事、节庆、讲习等活动,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塑造“乐居之地”的现代内涵‌。

最后,服务国家战略的地方样本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地,将乐县以“乐”文化为媒介,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路径,为全国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经验‌。

综上所述,将乐县“乐”文化以历史为根、生态为脉、产业为基、创新为翼、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既塑造了“乐居乐业”的城市气质,又通过产业创新与文明实践实现文化价值转化,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进一步挖掘“福乐共生”的文化符号、深化文旅产业链条,将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

   (作者:陶建群,资深媒体评论员、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首席研究员、人民论坛调研组组长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