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青年,青年造就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唯有青年人才与时代课题“双向奔赴”,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精准对接,让创新激情与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深度交融,才能为科技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厚植精神沃土,让价值追求“立起来”。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火炬,是投身科研的指路灯塔。要赓续“两弹一星”等科研精神的血脉基因,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优秀科学家事迹宣讲、重大科技工程现场教学等形式,在青年群体中培育“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坚守。强化使命驱动型科研导向,建立战略需求与个人志趣衔接机制,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让青年人才在破解“卡脖子”难题中感受科技报国的时代脉搏。深化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在人工智能伦理、生命科学边界等前沿领域构建“价值护栏”,通过伦理审查、风险评估等制度设计,确保青年科技人才既敢闯“无人区”又能守住“安全线”。同时注重搭建国际科技交流的“思想集市”,在开放合作中拓宽视野格局,让青年既能扎根中国大地,又能对话世界前沿。
铺就成长赛道,让青年人才“跑起来”。时代课题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实践坐标,科创能力的跃升离不开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需要精准浇灌,要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学科交叉+实践赋能”的育人模式,丰富青年人才能力“蓄水池”,培育科创领域“多面手”。在产教融合中锻造实践能力,推行“企业导师+高校教授”双导师制,在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开设“订单式培养班”,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一线感受课题需求,在解决企业真实技术难题中练就实战能力。完善“全生命周期”成长支持体系,建立从大学生科创计划、博士后创新岗位到青年领军人才计划的递进式政策包,针对不同阶段提供项目孵化、海外研修、创业扶持等精准化支持,助力人才成长的每一个脚步。
搭建创新舞台,让时代课题“活起来”。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就是最好的选题指南,创新活力的释放更需要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要建立需求牵引的科研选题机制,把国之所需细化为青年可触可感的攻关方向,让实验室的“微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大场景”同频共振;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体系,打破院所界限,让青年在协同创新中碰撞思维火花。用制度保障为探索性研究撑腰,营造“宽容失败、鼓励试错”的创新生态,让青年在重大项目中挑大梁、唱主角,于实战中淬炼本领。以“不问出身、只问贡献”的激励机制破除论资排辈的桎梏,在科研经费使用、团队组建、设备共享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大自主权;同时完善青年人才安居保障、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让潜心研究的青年既能获得物质保障,更能赢得精神尊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选调生 张智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