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资源型地区在“破”“立”并举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

幻灯片-理想中国

4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的致辞中强调,“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绿色转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协同推进民生福祉改善和气候治理,统筹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在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资源型地区作为依托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特殊类型区域,推进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是维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加快补齐绿色低碳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面对资源经济与非资源经济的衔接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冲突、生态消耗与生态补偿不平衡的矛盾、产业体系低质低效与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挑战,资源型地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敢“破”敢“立”、“破”“立”并举,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破”一业独大,“立”多元支撑

长期以来,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资源依赖”问题,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开发能快速获得高利润,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资源型地区的资本支出和要素流动呈现单向聚集状态,难以催生出上下游链条产业,形成“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打破过多依赖增加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题中之义。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首先,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效益,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深入推进化肥精准减量,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广种养加结合、农牧渔结合、产加销一体等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生产链条化绿色化。其次,工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依据国家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上下游企业就近建设,降低能源消耗,推进能源固废综合利用。再次,服务业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不论是商场的绿色建设运营,还是快递绿色包装,亦或是餐饮行业淘汰一次性用品,都是对绿色低碳服务新业态的践行。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首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资源型地区依据自然条件,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依据特色资源,探索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生态产业;依据历史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依据现实需要,支持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产业发展。其次,充分运用新兴技术,资源型地区将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本地区的传统产业深度结合,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运用到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在线销售等业态中,推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再次,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型地区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破”经济发展代价论,“立”生态经济双赢观

资源型地区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往往将传统粗放型、污染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忽视了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而且未重视源头型生态环境治理。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治理,导致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坚持生态经济两条腿走路成为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治理。首先,坚持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将绿色低碳发展贯穿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全过程,在实践中,资源型地区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推动已有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协调。其次,坚持以产业发展收益反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将产业收益投入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统筹推进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大气污染防控等各项工作,推动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再次,合理搭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相关产业,推进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资源型地区环境质量提升、空气质量向好、河道水质改善,有助于资源型地区的商业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产业发展。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首先,关注自然保护地这一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资源型地区不断构建涵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其次,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国土绿化、水资源管理和森林资源管护,巩固资源型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最后,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监督资源开发主体承担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将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内部化。

“破”民生领域顽瘴痼疾,“立”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虽然资源型地区推动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在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方面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教育资源不平衡、居住条件待改善、生活环境被污染、就业岗位难保障。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是保证资源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资源型地区民生保障措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首先,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加强,注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宣传教育,注重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全民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重要节点,推进绿色低碳理念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潜移默化影响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思想的认同。其次,积极推进绿色产品消费,已有节能低碳产品既涵盖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涵盖高能效家用电器领域,同时涵盖生活、学习、出行等方方面面,不仅鼓励了绿色消费品的生产创新,而且引导越来越多人民群众成为绿色消费群体。再次,引导人民群众创建绿色生活,积极开展“光盘”行动、旧衣物回收、垃圾分类,倡导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绿色商场、绿色出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普及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首先,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提升,不仅注重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而且注重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不仅注重健身设施建设,而且注重博物馆、纪念馆、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不仅注重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提升,而且注重托育和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其次,着力稳定就业、促进就业,资源型地区在转型过程中,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而且加强待就业人民群众职业技能培训;不仅优化就业政策环境,而且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再次,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不仅修复已受损的生活环境,而且增加绿化面积;不仅推进生活环境更新改造,而且构建环境宜人、生活舒适的宜居环境。

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距离资源保障有力、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康幸福的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推动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进一步发展,仍要坚持“破”“立”并举,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针对各个资源型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问题,科学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守正创新,不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

(作者:耿品 李浩,均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研究”(22LLMLA011)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