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在《之江新语》发表过一篇题为《要“干事”,更要“干净”》的文章,文中谈到,领导干部更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干事,怀着如临如履的心态保持干净。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在遵规守纪中筑牢底线,也要在担当作为中彰显初心。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党员干部唯有做到干净干事,以学习教育夯实作风之基,才能在新征程上立得住、行得稳、干得好。
日常工作中,少数干部存在两种极端,或以“干净”为由消极避责,把“不干事就不出事”当作“护身符”;或因“干事”心切突破底线,将纪律规矩抛诸脑后。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未能真正理解“干净”与“干事”的共生关系。“干事”与“干净”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干净是干事的前提,失去纪律约束的“干事”终将误入歧途;干事是干净的价值,离开担当作为的“干净”不过是消极自保。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推进历程,便是生动注脚。从“垃圾围村”到“和美乡村”,正是无数党员干部在严守廉洁底线的同时主动作为,才成就了这一改写千万乡村命运的工程。纪律不是“枷锁”而是“安全带”,它为干事创业划定“安全区”,唯有处理好干净与干事的关系,才能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在行动上知行合一。
作风建设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需构建“正负双向”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以“负面清单”划出红线,通过常态化开展党规党纪学习、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明白“什么不能干”;另一方面,要以“正面清单”激励担当,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者护航、为实干者撑腰。制度的精准滴灌,让干部既能在纪律框架内放开手脚,又能在干事创业中守住底线,真正实现“严管”与“厚爱”的统一。
党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将“干净”“干事”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效。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既要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不想腐”的思想自觉,更要在实践中锤炼“能干事”的过硬本领。真正的作风建设,从来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真正的担当作为,必须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党员干部要主动下沉一线,在基层治理中敢接“烫手山芋”,在服务群众中愿当“热锅蚂蚁”,既要做到“干事”过程干干净净、“干事”结果明明白白,更要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作者:陆泱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