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紧紧围绕区、市基层党建“五基三化”系列行动方案,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依托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委,创新实施“安家”“暖心”“先锋”“反哺”四大工程,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经常化、管理常态化、服务日常化、作用发挥长效化。
实施“安家”工程让流动党员“流有所依”
精准摸排流动党员。制定下发《中共平乐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行动的通知》,明确开展“三找”行动4项相关事宜,采取微信找、入户查、电话访等方式,全面摸清流动党员联系方式、流出流入地点、工作单位等信息。建立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信息库,切实做到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
梳理完善组织架构。根据流动党员分布情况,以流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701名党员为主体成立党委,在佛山、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等5个城市成立9个流动党组织。按照“地域相邻、时间相匹”原则,设立27个党小组,选出27名思想政治素养较高、日常表现突出的党员担任党小组组长,实现网格管理、精准对接、灵活教学。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制定《平乐县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委工作办法(试行)》,明确教育管理、结对共建、工作纪律等11条内容,通过个人自荐、党组织推荐、县委组织部联审考核等程序,选优配强党委委员7名、支部支委班子29名,并将班子成员纳入村“两委”干部管理序列落实相关待遇,建立“党费+财政”经费保障模式,确保党委工作有序开展。
实施“暖心”工程让流动党员“情有所暖”
探索线上报到机制。7个流动党组织成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多渠道发布《致平乐县广大流动党员的一封信》,阅读量超5000人次,实现线上覆盖率100%。建立线上扫码报到机制,精准掌握流动党员流入地、联系方式、就业信息等信息,与流出地、流动党委、流入地党组织实现党员信息共享,简化报到流程。
强化党内关怀帮扶。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了解流动党员的诉求和困难,协调解决劳资纠纷4起,让“有困难找组织”成为第一选择。举办流动党员代表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深化流动党员服务工作。
探索结对共建机制。县委组织部先后6次带队赴广东佛山、深圳等地调研交流,促成流动党组织与佛山顺德大良街道、佛山南海九江镇等7个地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构建“党员共管、活动共联、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流动党员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交流有平台。
实施“先锋”工程让流动党员“心有所信”
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制定《平乐县流动党支部党建联系点工作制度》,成立7个工作专班,由县委组织部业务骨干和乡镇党委委员(组织、统战委员)组成流动党支部党建指导组,帮助解决流动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困难问题,指导各流动党支部策划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活动。
创新“主题党日+”模式。通过“主题党日+沉浸式学习”“主题党日+反哺家乡”“主题党日+知识竞赛”等,提升线下组织生活的多样性和吸引力。目前,依托“主题党日+”活动,累计开展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党性体检”等线下党性教育活动36次,听取87名过“政治生日”的党员汇报思想,为500余名党员赠送党员徽章、红色书籍,切实增强流动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党性意识。
开展线上党性大讨论。制定《平乐县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委线上党性大讨论活动方案》,每月结合实际设定研讨主题,引导党员结合自身经历谈思想、谈感悟、谈打算、谈建议。目前已开展线上党性大讨论13期,3700余人次参与讨论。
实施“反哺”工程让流动党员“行有所为”
推行积分管理。研究制定《平乐县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委关于开展党员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积分由基础积分、正向加分、反向扣分等三部分组成,经“党员申报—组织评定—亮分公示—党委审核”程序确定最终得分。年底集中将积分管理情况反馈给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党员在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对不合格的党员作出相应组织处置。
开展设岗定责。结合实际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类、经济发展类、志愿帮扶类等岗位,把党员主动认领岗位作为积分管理正向加分中的一项指标,按照党员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岗前教育的流程,引导571名流动党员立足岗位践行为民宗旨。
搭建作用平台。开展“流动有家 为家赋能”意见云征集行动、平乐县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委助力招商引资专项调研、“假如我是村党组织书记”参观学习暨乡情恳谈会、流动党员驻点招商推介会暨平乐籍精英人才恳谈会等活动,推动流动党员管理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宣传推广有机融合。(谭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