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青年数字化展演的样态表征、生成机理与纠偏路径

随着数智技术和媒介传播的迭代升级,朋友圈依凭图文并茂的象征性视觉符码,营设了青年分享生活状态与抒发个体情感的数字交往场域,承担着透视群体行为导向与心理变化的网络窗口作用。本文以青年群体为关注对象,深入探究青年数字化展演的样态表征,勾勒当代青年执着“精装朋友圈”的生成肖像,力图求索青年抵御数字迷思、回归真实自我的实践路径。

一、青年数字化展演的样态表征

数字技术的横向拓殖重塑着虚拟与现实的逻辑结构,朋友圈内容生产的赛博格化使得青年自我呈现日趋美观化、流俗化与浅表化,陷入“精装朋友圈”的数字展演困境。

形象反差:“朋友圈前台”对“生活后台”的整饰。“精装朋友圈”本质上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是青年集体性陷入消费景观、同质审美和肉身局限的一种寻求短暂脱嵌的方式,折射出其在角色转型期的非理性消费观、同质化审美观与偏颇性健康观。以非理性消费观塑造精致消费者形象,致使“朋友圈前台”与“生活后台”的消费分野。在商业资本的符号化运作和消费主义的隐性规训下,青年将对于美好人生的希冀与精致消费深度绑定,迷醉于消费旋涡难以脱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症候:其一,崇尚符号消费,彰显消费能力。青年热衷于展示带有明显品牌标识的高端产品与奢牌服饰,借此彰显消费符号所蕴含的时尚品位与社会地位。其二,沉迷超前消费,弥合现实鸿沟。青年在经济匮乏与理想丰满的强烈反差中失却消费理性,不惜采取超前消费的方式,盲目购入高价商品。其三,长期省吃俭用,一时倾囊而出。相比于超前消费,青年选择通过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的方式积攒以个体享乐为旨归的存款,在网红景点打卡、大众必吃榜试吃与朋友圈旅行IP的转换中实现对朋友圈内容生态的装点。因此,“朋友圈前台”呈现出的是一个有品位、高消费的精致消费者形象,而在“生活后台”披露的则是一个非理性、精致穷的狂热消费者形象。

社交转型:“缺场社交”对“在场社交”的迭代。“精装朋友圈”作为一种外显形象反差、内隐社交趋向的媒介现象,在社交场域、社交形态与社交情感上呈现出线上与线下、圈内与圈外、伪满足与真满足的错综交叠,映射出青年新型社交实践的动态流变。数字技术革命催生社交形态的范式转换,隐匿身体存在、借助符号沟通的缺场交往模式成为主流。以朋友圈为典型的缺场社交平台,凭借跨时空特性打破传统社交的限制,为网络世界的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提供契机,构建了虚实交织的双重人生镜像系统。不同于在场互动的直接性和实体性,缺场互动中行为主体可以通过符号塑造构建出一个完美的、被他人认同的自我形象。青年在前台的社交展演中通过符号拼贴策略建构理想化自我,而线下实体交往中的“本真自我”则受制于物理空间的约束。“适度包装”朋友圈是在缺场空间内,巧妙运用符号化手段积极印象管理的过程,有助于强化社交关系和建构自我形象。倘若拘泥于朋友圈的“过度精装”,则会加强对虚拟空间和人设的依赖性,导致线上与线下的自我混淆。

价值异化:“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精装朋友圈”是日常生活的伪装饰与伪呈现,暗含着数字技术宰制下“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在数智时代的当下,人类运用工具理性让社交展演实现有序化与美观化,但以目的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模式也使得数字化展演陷入形式化与浅表化的困境。“以图表意”“以图达情”的叙事模式在激活人的视觉感官、丰富朋友圈内容表达的同时,也潜藏着泛娱乐化的工具理性倾向。当智能技术对朋友圈的渲染美化凌驾于自我情感的真实披露之上,与朋友圈的精神状态形成惨烈对比的将是现实的空洞匮乏和生命的无意义感。青年的数字化展演在“唯技术论”尺度下赫然与其价值旨归相背离,造成“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

二、青年数字化展演的生成机理

作为数智时代青年在社交转型、技术赋权和文化冲击下的适应性产物,“精装朋友圈”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数字技术渊源,它既是自我塑造的创新形式,也是技术规训的产物,寄托着青年建构身份认同、谋求正向社交情感体验的价值期许。

云端变奏:数智时代的技术赋权助推青年数字化展演。在网络社会深度媒介化的进程中,“精装朋友圈”作为青年数字化展演的典型实践,溯源其内在生成逻辑是网络技术样态增殖与数字资本体系隐秘运作的结果,共同建构了用户自我呈现的符号剧场。首先,数字平台通过功能嵌套建构复合型美化系统,以醒图、美图秀秀为代表的修图软件与平台编辑功能提供“美化工具箱”,短视频平台的模板化剪辑功能降低表演型内容的生产门槛,催生了“精装朋友圈”现象。用户主动运用印象管理的技术媒介,客观上起到外貌优化、氛围营造与内容叙事的作用,但也折射出社媒时代的容貌焦虑。其次,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对主体的审美规训。青年将多元情感体验压缩为标准化视觉符码,严格遵循“视觉完美主义”的创作取向。当滤镜预设的构图比例与氛围光效跃升为创作标配,当排版工具的网格化布局消解原生内容的情感张力,青年在技术的迭代升级中逐渐由“工具使用者”矮化为“系统适配者”。最后,技术从看似中立的工具属性跃变为驯化用户社交展演的支配属性,在“人-技共生系统”中完成对主体审美范式的意识形态编码,架构青年数字化展演的技术闭环。

主体迷失:社媒时代的认同需求驱动青年数字化展演。当代青年的认同感建构受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发展打乱了青年传统的身份定位,促使青年在认同需求驱动下开展数字化展演。朋友圈作为架设自我认同的核心场域,基于“超人际”背景使青年运用符号象征和技术渲染“操纵”虚拟空间内的自我呈现,继而塑造理想自我。一方面,朋友圈的“精装”趋势有效弥合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提升虚拟社交平台的情绪价值,促使青年在人设展演中实现自我完善与形塑自我认同。另一方面,社会比较心理催生普遍“精装”。社会比较由传统的“镜中我”异化为“数据化镜像”,青年在攀比心理和朋辈焦虑的隐秘操控下,盲目追随“圈内人”对精致的定位,出于对“数字化承认”的渴望,主体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主动进行模仿实践,避免陷入社交边缘化处境。

环境影响:景观社会的文化冲击加剧青年数字化展演。在数智时代,青年是景观社会的策展人,在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强化数字化展演行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数字拜物教”等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进青年群体,假精致、泛娱乐、重消费的观念在虚拟社交空间中愈发占据高位,不仅危害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还蚕食着青年的精神世界。一是网红文化异动。网红文化呈现出传播内容肤浅化、传播价值非主流化、传播模式同质化等样态,将“完美人设”的塑造视为流量变现的工具,窄化“精致”的定义,使对注意力经济的竞逐陷入白热化阶段。二是消费主义泛滥。在消费主义文化的推波助澜下,物质消费被冠以象征意义,成为彰显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理性欠缺和判断力不足的青年群体难以抵御亚文化的冲击,将自我价值的高低与物质财富的多寡相挂钩,陷入无意义、功利化的消费泥淖。三是享乐主义风行。娱乐至死的社会氛围,浅薄空洞的内容输出与戏剧化的展演行为,使社交展演倾向于即时满足的获取和具身感官的刺激,无形中钝化了青年的价值判断力。

三、青年数字化展演的纠偏路径

“精装朋友圈”作为虚实交织的社交景观,折射出青年在形塑理想化自我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中,在社交、消费与价值多维度所表征的自我割裂状态,因此,形塑平和自洽的社交心态与涵育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是青年抵御数字迷思、回归真实自我的纠偏路径。

从虚拟迈向现实:形塑平和自洽的社交心态。热衷“精装朋友圈”,归根结底是青年在数字世界积极“营业”、寻求社会关注的结果。毋庸讳言,基于分享生活、表达自我与联结他者为底层逻辑的微信朋友圈,成为青年社交的主阵地与首选项,暗含着青年热爱生活、追求正能量的美好追求,同时也引发了交往虚拟化、社交圈层化的隐忧,亟待寻求破圈路径。“精装朋友圈”筑起数字社交的隐形围墙,人际交往的面具化固化了社交圈层壁垒。摒弃“精装迷思”,关键在于。个人层面,驱除对社交资本的迷信。点赞评论的高标使广大青年陷入社交资本的汲汲营营。自我应破除以量化数据为尺度衡量社交能力与自我价值的思维误区,培养批判性思维,理性看待“精装”行为。技术层面,优化算法伦理。资本逐利逻辑下的算法技术异化可能造成对青年群体的隐蔽控制,社交媒介平台需优化算法机制,避免青年接受频繁的内容暗示而认为同龄人都在过“精装生活”,强化“回音室效应”,诱发认知极化。社会层面,关注青年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以系统化与高覆盖的教育着力提升群体的数字素养,需出台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平台的数字化呈现,保障社交媒介的健康交往环境,为青年营造数字向善的交往空间。

从精装迈向奋斗:涵育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青年价值取向不仅关乎着青年个体的全面发展,更是时代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涵育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奋斗幸福观是引导青年“返实求真”的必由之路。“精装”现象极度风靡,需从多维度发力整治网络消费乱象。其一,以环境整治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商业营销氛围。媒介组织应自觉抵御资本的侵蚀,规范对网络上盛行的“拜金”“享乐”“炫富”行为的治理,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实支柱。政府和技术平台建立合作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规范网络空间的内容生产与数字推送,实现对社交媒介的“全景动态监控”。其二,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要肩负青年消费观教育的“引路人”角色,充分利用思政教育主渠道对青年的消费观进行引导教育,将消费观教育渗入课程体系,使健康的消费观入脑入心。其三,以家庭教育为基石,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习惯。家庭要承担青年消费观教育的“启蒙人”角色,一方面,健康理性的家庭消费氛围能平抑青年高物欲的不良习气,降低青年通过财富炫示彰显自我价值的倾向。另一方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务实节俭家风。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常态化践行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行为习惯,引导青年树立求实而非务虚的消费动机,摒弃铺张浪费、攀比炫耀的扭曲消费心理。

(作者:董一平,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