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三剂良方”激活作风建设基层细胞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当前,全党上下掀起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热潮。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作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唯有以系统思维开出治本良方,方能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筑牢党的执政根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初心“保鲜剂”浸润神经末梢,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血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基层作风建设必须从思想源头抓起,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当前,少数基层干部存在“政策执行偏差”现象,究其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拧得不紧。学习教育需要打破“填鸭式灌输”的窠臼,构建浸润式、场景化的教育体系。通过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把纪律要求具象为民生账本,推动党员干部在重温“半条被子”的为民情怀中校准价值坐标,在算清“一顿饭毁掉十年功”的政治账中树牢底线意识。特别是要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让基层党组织“一把手”既当学习教育的组织者,更做清正廉洁的笃行者,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在思想淬炼中实现从“要我廉”到“我要廉”的深层转变。

问题“靶向药”祛除沉疴痼疾,让纪律规矩穿透基层土壤。基层“微腐败”看似金额不大,却直接侵蚀群众获得感;作风问题看似“小事小节”,实则动摇党的执政根基。面对“指尖上的腐败”“饭局上的围猎”等隐形变异问题,监督执纪必须向精准化、智能化跃升。既要发扬“铁脚板”精神,深入田间地头捕捉“活情况”,更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监督模型,通过分析公务消费、民生资金等数据流,精准识别异常信号。针对基层存在的“熟人社会监督难”问题,需创新“制度+科技”监督体系,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村务全程留痕,运用“扫码监督”搭建干群互动桥梁,让权力运行始终置于阳光之下。要建立“发现问题—严查快办—系统治理”的闭环机制,既对顶风违纪者露头就打,更通过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源头治理,彻底铲除腐败土壤。

机制“营养剂”涵养政治生态,让严管厚爱激发担当动能。作风建设不能止于“雨过地皮湿”,必须构建常态长效机制。当前部分基层单位存在“制度空转”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与基层实际存在“错层”。根治作风顽疾,需要打造“接地气、能呼吸”的制度体系,在责任传导上建立“主体责任清单+负面行为清单”双轨并行的压力机制,将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标尺;在考核评价上推行“群众口碑指数”,把话语权交给服务对象,倒逼干部作风转变;在容错激励上细化“三个区分开来”操作细则,为担当者撑腰、为实干者护航。同时注重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建立“马上就办”响应机制、“民呼我为”服务机制,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的基层实践,凝聚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大理州洱源县纪委监委  杨严璋琛)

[责任编辑: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