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2》的票房奇迹到凤冠冰箱贴的消费热潮,从DeepSeek技术沉淀引爆AI大模型到宇树科技深耕四足机器人……近年来,中国文化与科技产品的频频“出圈”,无不印证: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长期主义的必然回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区域竞争格局、产业发展赛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识变、应变、求变,把长期主义融入干事创业的实践。
党员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在温室里“镀金”,而是在风雨中“淬火”。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往往诞生于基层一线的“练兵场”,孕育于艰苦岗位的“大熔炉”。“时代楷模”黄诗燕多年工作于贫困山区,带领当地脱贫摘帽;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绝壁开路,40多年坚守偏远山村......他们的功绩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来自于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干部只有沉下心来,甘于做“栽树人”“铺路石”,才能在时代大考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当前,乡村全面振兴要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科技创新需突破“卡脖子”难题,生态保护面临新的挑战——这些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最需“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担当。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走出“舒适圈”,主动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中去经受锻炼,善于把冷板凳坐热、苦差事干精、群众事办实。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那些甘坐“冷板凳”的干部,往往能在田间地头读懂民生期盼,在街头巷尾感知百姓冷暖。相反,如果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工程,热衷于“显山露水”的形象工程,不仅会透支发展潜力,更会寒了百姓的心。干部的价值坐标,从来不在职务高低,而在于为群众解决了多少揪心事、办成了多少暖心事。唯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作者:柯良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