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典型案例> 正文

阳泉市打造“青春漾溢·泉心服务” 到村工作大学生扎根成长新生态

【摘要】阳泉市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为契机,全覆盖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深化做好“后半篇文章”。通过捋清基层工作“主线条”、科学优化培养体系,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多维拓展成长链条,建强乡村人才“主力军”、全面营造干事氛围,着力打造能“闯”出名堂、“干”出实绩、“创”出新颖的到村工作大学生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阳泉市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为契机,全覆盖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深化做好“后半篇文章”,聚焦“管用育留”优机制、建队伍、配导师、重使用、强保障,着力打造能“闯”出名堂、“干”出实绩、“创”出佳绩的到村工作大学生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力。

捋清基层工作“主线条”,科学优化培养体系。统筹联动优管用。以《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管理办法》为牵引,将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纳入各级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健全组织部门牵头,编办、财政、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联动的推进机制,全链条强化对大学生招聘任职、日常管理、考核奖惩等。明确“县招乡管村用”原则,组建到村工作大学生市总队、县大队、乡分队的组织管理架构,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指挥贯通工作格局。定岗明责促实干。聚焦大学生群体特点和基层工作需要,明确其加强基层党建、参与村级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等8项职责任务,及党建工作辅助员、上级政策宣传员、基层治理协助员、三资管理“报账员”、集体经济助推员和便民服务代办员等职责。其中,结合县区实际,举办到村工作大学生“报账员”专题培训,择优遴选会计、出纳等村级财务人员担任大学生导师,持续深化“报账监管”乡镇试点,让大学生在跟账、学账中了解村情财务,快速成长。帮带培训提能力。统筹县乡领导、乡镇站所骨干、“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等与到村工作大学生“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常态化帮带指导;举办全市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示范培训班,围绕惠农政策、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三资”管理等内容,开展菜单式教学,切实提升大学生履职本领。

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多维拓展成长链条。重点岗位交流锻炼。完成620名大学生乡镇锻炼期间“5办1站2中心”轮岗交流,对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组织其到市级部门跟班锻炼。其中,50余名大学生先后在农业农村、信访、人社、商务等市直单位岗位锻炼,工作标准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一线岗位大胆历练。分领域成立到村工作大学生乡村治理、文旅宣传、电商直播等专项突击队,组织79批次800人次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一线实践锻炼,17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推动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吃劲岗位用心锤炼。积极推动党建带团建,选拔443名素质高、作风硬的“好苗子”担任村团组织书记,在全市620个行政村设置村级便民服务岗位,组织到村工作大学生入岗服务,全程代办就业咨询、社会保险等人社公共服务,累计代办农村老人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9072件,帮助就业2300余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84件,为年老体弱党员送学上门3059次。郊区河底镇程庄村到村工作大学生陈思,立足蔬菜大棚种植基础良好优势,探索打造农耕研学基地,推动构建“农耕+教育+旅游”立体生态链,带动群众8人就业,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

建强乡村人才“主力军”,全面营造干事氛围。注重待遇激励,提升争先创优积极性。注重将党员发展计划向到村工作大学生倾斜,积极把素质好、能力强、作风硬的“好苗子”纳入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重点培养。严格落实到村工作大学生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参照乡镇公务员标准发放交通补贴等政策规定,推动乡村两级做好大学生食宿保障。注重情感凝聚,提升扎根乡村事业心。打造6个集活动交流、集中培训、项目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县级到村工作大学生服务中心,建立31个提供思想交流、相亲交友、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等服务的乡镇大学生营地,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专题实践、“正青春·向未来”交友联谊等系列活动。每年组织到村工作大学生过入职“集体生日”,邀请其家人到工作地做客参观、见证成长,切实提升大学生获得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注重事业支持,提升干事创业主动性。组织大学生创办刊物,开设微信公众号、拍摄乡村专题片,全面展示大学生到村工作、服务群众的成长历程。鼓励大学生“揭榜挂帅”“擂台比武”14次,领办参与集体经济产业项目165个,在村建立特色工作室128个,71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平定县到村工作大学生李林领办集体产业项目“张晓蘑”,利用村集体闲置窑洞种植平菇2万棒;盂县到村工作大学生王亚文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推介元吉老醋等盂县农特优产品,助力售卖农特产品、促进集体增收10万余元;郊区到村工作大学生郭嘉栋与村“两委”干部一起,积极探索高架草莓育苗模式,亩产量达到2000斤以上,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到村工作大学生在事业中收获满足,不断坚定他们服务基层、奉献青春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