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关系到乡村经济的“硬实力”,更牵系着乡土文明传承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乡村产业已从过去的“小散弱”逐步向“专精特”转变,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繁荣的关键引擎。然而,如何让这些扎根乡土的产业之树真正枝繁叶茂,而非止步于短暂的“政策花期”,成为考验攀枝花市仁和区乡村全面振兴成色的关键命题。
夯实产业根基,以特色定方向。乡村产业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仁和区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思路,深入挖掘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避免同质化竞争。持续深挖当地特色农产品,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多元化产品。同时,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品鉴会、交流会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探索多元模式,以融合增效益。乡村产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要打破产业界限,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仁和区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农业+”模式延伸价值链——“农业+加工”解决农产品出路问题,“农业+旅游”解决淡季闲置问题,“农业+电商”解决销售渠道问题,农业、旅游与文化产业在碰撞中擦出合作的火花,实现共生共荣。要挖掘传统民俗文化,举办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等活动,丰富旅游内涵,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迅速升温,全方位为村民开辟增收新路径,让乡村产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拥抱数字浪潮,以创新强动能。传统产业不意味着落后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老产业”也能焕发“新青春”。仁和区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搭建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走向城市餐桌。要组织开展电商培训,邀请专业讲师为农民传授电商运营、直播技巧等知识,打造出一支既手握技术“金钥匙”,又善用经营“指挥棒”的新型农民队伍。此外,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智能化监测与调控,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提升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乡村产业搭上发展的“快车道”。(攀枝花市仁和区委组织部 吴泓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