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从郊区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之前几年选聘的“老村官”,还是近两年刚下去的“新村官”,到了农村基层以后,都能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积极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做出贡献。
一、背景起因
近年来,郊区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要求,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区委“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和“三园三镇一基地”发展路径,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工作一体推进。其中,到村工作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阵线上重要的人才力量,自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开展招聘大学生到村工作以来,郊区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努力在管理方式上作文章,在培养模式上重实效,在使用效果上求突破,以“三注重 三提升”工作模式,努力做好到村任职大学生成长,确保到村工作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二、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规范管理,提升保障水平。强化顶层设计,建立“2+1+1”(2个办法+1份手册+1本日志)日常管理机制,构建全天候跟踪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将每名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任职台账、考核奖惩、工作业绩等内容收集整理成档,并做到动态更新。定期组织开展谈心谈话、角色复制、座谈讨论、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立足本职、服务群众;二是注重培养教育,提升干事激情。围绕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连续举办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实训班,通过开展“理论+案例,课堂+现场,讲授+讨论”等方式集中培训,实现学习培训全方位。明确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职责,探索“一日一日志、一月一小结、一季一交流、半年一报告、一年一考核”的“五个一”推进机制,使大学生熟悉组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现状等,实现工作推进全链条。建立“区乡村三级干部帮带”联系制度,做到工作上释疑惑、生活上解难题,实现帮带联系全覆盖;三是注重实践使用,提升激励保障。抓轮岗锻炼,组织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在组织、民政、农经、基层治理、G239国道改线等重要岗位、重点项目进行轮岗锻炼。目前,已有35人参与轮岗锻炼。抓典型引导,大力挖掘培育先进典型,郭嘉栋、田思杰等一批优秀大学生在基层治理、“三个一批”、专项行动中表现突出,为全区到村任职大学生做出示范。抓政策支持,对在村工作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优先推荐为先进模范个人的表彰人选,优先推荐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真正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
三、实践成效
一是到村工作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郊区举办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实训班13次,培训1105人次,213名区乡村三级干部全部与85名大学生结对联系帮带,开展谈心谈话602次,组织“角色复制”活动16次,举办心理辅导讲座13次,解决问题298个,到村工作大学生素质能力明显提高,2023年围绕“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对到村工作大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优秀11人,合格74人。二是到村工作大学生工作实效得到认可。积极推动到村工作大学生积极担任“六大员”,建立轮岗交流机制,已有67人在组织、民政、农经等重要岗位、重点项目进行轮岗锻炼,走访入户比例达100%,推动解决百姓问题236个,群众满意度达98%,到村工作大学生正在成长为郊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三是农村干部队伍活力得到激活。在到村工作大学生朝气蓬勃的工作态度影响下,农村基层工作节奏也得以加快,文件流转、数据统计、资料发放等村级工作办公效率明显提高,在他们的带动下,村干部也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整个农村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