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下格碑村:中药材产业开出致富“新药方”

春回大地,万物竞发。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抢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机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千万工程”经验的本地化实践。土沃乡下格碑村立足资源禀赋,将天麻种植作为破题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升级、联农带农,为晋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书写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篇章。

作为太行山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沁水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000余万元,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矩阵,下格碑村天麻种植基地正是其中的标杆项目。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引技+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的四维联动模式,全县已培育中药材种植专业村28个,带动1.2万农户户均增收超5000元,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土沃乡下格碑村的天麻种植基地,春天的气息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数十名村民正穿梭于田间,熟练地铺设蜜环菌、摆放菌棒、覆盖稻壳,一套标准化种植流程井然有序。“以前守着青山没饭吃,现在林下种天麻,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王建国一边码放菌棒一边感慨。2024年他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增收近万元,还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天麻种植技术培训,成了村里的“土专家”。

下格碑村地处太岳山南麓,森林覆盖率高达82%,昼夜温差大、湿度适宜,是优质天麻的天然产区。村党支部瞄准这一优势,2022年引进山西本草药业集团,采用“企业保底收购+合作社统一种植+农户入股分红”模式,建成林下天麻种植基地。企业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和每斤5元的保底价,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组织生产,农户既可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金,还能通过务工日均增收120元。今年基地种植规模扩大至4亩,预计亩产达1.2万斤,总产值突破72万元,带动周边43户村民户均增收4000元。

天麻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催生了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在沁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500万元的天麻精深加工车间即将投产。“鲜天麻市场价每斤约15元,加工成天麻粉、即食片等产品后,附加值可提升3倍以上。”项目负责人李志刚介绍。目前,下格碑村已注册“太岳天麻”地理标志商标,并与北京同仁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形成从种植、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站在新的起点,土沃乡党委政府正以天麻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更大可能。按照“药旅融合、全域发展”的规划,2024年将启动三大行动:一是全面建设千亩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区,联动黄芩、连翘等品种形成复合种植体系;二是打造“天麻康养小镇”,开发药膳体验、生态研学等文旅项目;三是深化与山西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建设天麻种质资源库和智慧种植示范基地。

“我们要让天麻‘小特产’变身‘大产业’。”土沃乡党委书记张卫华信心满怀。未来三年,全乡计划将天麻种植规模扩展至200亩,培育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30家,带动就业超1000人,力争综合产值突破5000万元。与此同时,乡村建设行动同步推进:投资1200万元的生态河道治理项目已启动,5公里产业观光步道即将贯通,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纳入日程……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太岳山麓徐徐展开。

从“千万工程”的经验借鉴到“土沃路径”的创新实践,沁水县下格碑村的天麻种植故事,不仅诠释了“特色产业+生态经济”的振兴逻辑,更彰显着中国乡村的蓬勃生命力。当春日的暖阳洒向连绵青山,那些深埋于土壤的天麻菌种,正如同这片土地上涌动的希望,静待破土而生,续写新的丰收传奇。(沁水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