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原创力是国家文化创造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近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成就的支撑,得益于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华文化原创力持续提升。分析文化原创力要以更开阔的社会视野、历史视野与全球视野来把握,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原创力间的紧密联系,看到中华文化原创力形成的历史原因,看到中华文化原创力提升的世界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提升文化原创力,要处理好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推动中国文化发展融入世界文化发展;要研究并遵循规律,建设青年友好型创新生态,鼓励更多具有文化原创力的青年人才成长。
关键词:文化原创力 文化主体性 文化多样性 国潮 创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02 G1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体现在原创性文化产品的持续推出并获得社会好评与市场认可,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狭义的文化原创力只要获得本民族与本国市场的认可,而在全球化语境中,广义的文化原创力还要获得全球市场的检验,具有跨文化的影响力。近些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出海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2024年出现的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与2025年出现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问世就迅速获得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热捧,迅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原创作品。2025年2月,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中国的软实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1]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有内在规律与趋势在其中,深入挖掘与梳理,可以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化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提升文化原创力与文化软实力。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来认识中华文化原创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中华文化原创力的时代土壤,中华文化原创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创新引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同的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让精神文明创造有了更坚实的物质支撑,不论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与资金投入,还是先进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与运用,都体现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与此同时,在物质文明提升后,全社会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具有原创性的文化产品的期待与欣赏水平都在升高。更具有积极意义的是,高质量文化产品中体现出来的原创精神往往会成为社会热议的对象,成为激发全社会持续向前的精神力量。
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看中华文化原创力提升,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文化创造的时代动力与历史使命。从当代中国文化原创性发展中具有典型性与引领性的国潮现象来看,正是基于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带来国货品质的提升、民族自信的提升,带来全社会对基于本国文化的本国制造产品的热爱。从现象来看,国潮的公式是:中国货+时代潮=国潮。从内在原因来看,国潮的实质是国货之潮,代表了国货受到本国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国力之潮,代表了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综合国力;更是国运之潮,表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加速前行。
国潮既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现象之一,“国”展现了“中国式”,“潮”展现了“现代化”,而能够支撑国潮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原创力,源源不断的原创文化创意作品才能成为时代之潮。国潮既是发生在中国的现象,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志性现象之一,当越来越多的国潮产品获得世界市场的认可,不论是动漫、游戏等内容产品还是潮玩、汽车等实体产品,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就会持续增强,而能够支撑国潮全球发展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原创力,生机勃勃的创新产品才能成为世界之潮。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结合时代的社会需求、市场规则与创意理念的文化原创力,才能推动国潮以及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为提升当代中华文化原创力提供了宝贵的三大动力:全球影响、市场规模与青年力量。长期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2025年“两会”继续确定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这充分展现了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赋能世界经济的担当,全球经济影响力理应也必然可以带动全球文化影响力,当然,这种带动不是线性的必然关系,而是需要有文化原创力作为关键转换开关。中国14亿多人口的国内市场巨大,中等收入人群达到4亿,这个数量是巨大的,文化消费力更是巨大的,这成为文化原创力提升的不可替代的牵引力。当代中国青年群体具有天然的文化自信、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个群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对这个群体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舞台,就能推动中华文化原创力实现更大的提升。充分发挥这三大动力的文化价值,能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大踏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双引擎,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化保持旺盛原创力的重要经验
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最深刻纽带,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最持久动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生命力,对内体现为文明凝聚力,对外体现为文明影响力。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不同民族的文化群星璀璨,各有所长,但从时间尺度上看,能够数千年延续不断持续发展的,只有中华文明。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中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创力。
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的许多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存在的实质正是一个“文化体”“文明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于“中国存在”的根本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族群实体的主体性与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政治实体的主体性来说,文化与文化主体性都是带有根本意义上的内涵与基石。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对中国作为文明体的存在有过论述,其中谈道,“与其说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中国是一个文明——从古延续至今的唯一文明。从孔子时代起,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帝国先后消亡,但中国不断改变,存续至今。中国曾经受到外国影响,先是有佛教,现在是西方科学。但在过去,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将来,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2]
中国人不会变成其他国家的人,中华文化不会变成其他文化,梳理中华文脉,旺盛而独特的中华文明生命力背后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原创力,理解这种文化原创力形成的历史原因,既能更好地保持这种力量,也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华文明的魅力。
一是得益于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代表的原创性思想理论深刻洞察了人性之道、社会之道与自然之道,打破时空界限、技术和物质的壁垒,几千年来中国人都认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交往之法,认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法,认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修养之法。孔子、老子的思想与著作时至今日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备受推崇,正是因为这些先哲思想的高度原创力。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份子,只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在中华历史文化深处,都能找到文化原创的资源,不论《封神演义》还是《唐诗三百首》,不论是太乙真人还是李白,都可以成为中华文化原创力持续提升的源头活水。
二是得益于开放的吸收转化能力。大约2000年前,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佛教从古印度引入中国,由于其与中华文化气质、基因的许多契合,迅速得到从士大夫阶层到普罗大众的接受,在长期的吸收过程中,结合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体系。同样,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引入中国,由于其与中华文化气质、基因的许多契合,迅速得到以大学学人和媒体人群体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的认同,并通过广泛传播很快得到普罗大众的接受。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确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是为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原创力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原创力的重要经验。
三是得益于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学者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学者,始终对中华文化的独立自主发展保持清醒态度。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国立清华大学成立时,首任校长罗家伦在就职演讲中就明确提出“学术独立”的目标,认为这是“新清华”的使命。事实上,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进程中,学术独立、文化独立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进入世纪之交,上个世纪90年代末,费孝通提出要重视“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这种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文化自大,而是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不论罗家伦还是费孝通都是曾经在西方学习的学者,但这种在海外学习的经历并没有磨灭其文化自觉意识,反而激发了其在全球视野中的文化建设紧迫感,希望提升文化转型自主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质正是文化原创力。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需要看到的是,这种“影响”仅仅局限在“影响”,而不是“改变”,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正是源于强大的文明稳定性与吸收力,作为文明体的中国延续至今。
文化创造要把握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源流关系。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根本特质和价值取向,而要吸纳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基本要素,使其与现代审美和价值观念相融合,创造出既有深厚文化积累,又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没有创意的文化是重复的,没有文化的创意是单薄的,文化原创要善于返本开新,创造性地与经典对话,让文化作品“回归熟悉”与“超越熟悉”。中华文化的历史土壤是丰厚的原创营养,深入其中,出乎其外,就可能创造出属于中华文明的原创文化作品。
中华文化原创力提升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明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延绵至今的文明形态,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意义,可以解决许多全球性冲突与人类亘古不变的问题。因此,从全球视野下来观察中华文化原创力,要看到这种提升过程不仅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世界,不仅是为了当下,也是为了未来。明确了中华文化原创力的世界意义,可以让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更加自觉与自信,更加注重以全球视野来推动这一提升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道德哲学、实践哲学,通过对自我的提升,对人伦的把握,对自然的尊重,对内心的约束,实现平和与平衡的生活。这种文化精神追求“更善”与“更和”的人生与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殊气质,数千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对这种文化精神追求的深刻价值要从人类生存的意义上来理解,就能获得更开阔的意义视野。
十七世纪欧洲哲学家莱布尼兹在面对战争频仍、冲突不断、“人与人相互为狼”的世界时曾说,“如果说人类对这种恶还有救药的话,那么中国人较之其他的国民无疑是具有良好规范的民族。他们在其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所取得的成效比宗教团体的创始人在其小范围内所达到的要大得多。”[3]看看中华民族历史,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开始至今,经历那么多的民族纷争依然保持强有力的“大一统”和总体上的和平状态,文化的规范作用无疑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看看欧洲历史,中世纪邦国林立,近现代是欧洲殖民主义带来的残酷剥削与延续下来的后殖民时期纷争,还有欧洲国家之间的无休止纷争,两次世界大战都爆发于欧洲,各种局部冲突与战争此起彼伏,尽管欧洲的技术文明、物质文明在近现代领先,但其文化价值观对于解决人类冲突缺乏包容性与和平性。由此,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莱布尼茨这一感慨的深刻性与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世界意义,也更应认识到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的世界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南方力量逐渐在形成合力,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是人类进步的积极表现,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亚非拉文明等都在新的人类文明建设中越来越主动地发挥作用。这时,更需要中国通过提升文化原创力来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发展的成就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认同,不论是在中东还是在非洲以及在南美,期待中国能将自己的发展经验与核心理念更好地传播开来的声音越来越多。整体来看,中国在参与全球发展进程中,是以一种“自主性转型”与“有机性融入”的姿态进入的,这种姿态是内敛与平和的,没有战争,没有殖民,只有埋头苦干,只有和气生财,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进程已有经验的。中国式现代化日益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一种新可能,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日益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新文化,这种文化价值观要在中华文化原创力提升中充分表达出来。
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来说,以具有文化原创力的文化传播来向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讲清楚中国发展道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追求,可以为分化、极化、情绪化的当代世界找到更具“容”与“溶”的新文明之路。在此进程中,中华文明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人文能量,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义与世界意义所在。中华文化的精神与美德可以有助矫正当代国际传播中的某些偏激观点和现象,对于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物质与精神、先富与共富等关系都具有借鉴意义。
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的创新生态
在全球视野下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应当坚持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理念,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与文化资源,又积极建设世界文明百花园,同时,应当围绕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建设好创新生态,鼓励更多具有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升文化原创力不仅是自觉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动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与合作的过程。
建设文化多样性的生态
在全球视野下提升文化原创力,既要坚守文化主体性,又要坚持文化多样性,对这两者的内涵要有清晰把握,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有准确处理,跟随他人抄袭模仿毫无文化创造力可言,而一味地坚持自我乃至孤芳自赏也会走到“自我中心主义”的歧路上。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成为全球视野下提升文化原创力过程中最关键的一对关系,需要深刻认知与谨慎把握。
从人类文明形成史来看,世界有不同文化体系,包括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历史脉络与民族特性,在人类文明进程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正以非西方世界的全球南方国家崛起、文明交流互鉴为突出特征,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正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话语空间,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以及拉美文化体系、非洲文化体系等都在自己的文化根源中找寻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全球视野下提升文化原创力,就要对中华文明之外的不同文化与文明有平等的对待,既不仰视,也不俯视,真正坚持跨文化尊重,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来推动文化原创力提升。
世界上一些国家国土面积虽小,但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需要获得平等的尊重。这些国家的一些外交官、学者,既赞赏中国的文化精神与发展成就,也很坚守本国的文化传统与发展权利。因此,仅仅关注少数西方国家、采用基于西方视角的全球化认知,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全球文化发展与人类新文明建构的需求。当代提升文化原创力的人才必须在熟悉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尊重、理解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具有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多样性理念,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下处理复杂化、差异化和精细化的文化交往与文化创造。人类文化的繁荣不是因为某种单一文化的普及,而是源于多种文化各自的旺盛生命力及其相互交流借鉴。对当代文化创造者来说,要提升文化原创力,需要的状态应该是:眼光是世界的,灵魂是民族的,大脑是独立的。
建设青年友好型的生态
在二十世纪60年代,文化人类学家曾经提出了“后喻文化”的概念,“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4]这一富有洞见的文化观念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中显然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年轻一代作为“数字原住民”“智能原住民”天生就掌握并亲近新技术,在很多时候可以给父辈和祖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引领文化创造与消费方向的也同样是年轻一代。标准化、重复性、说教感的文化产品缺乏魅力,而个性化、差异性、年轻态的文创产品才能吸引关注。可以说,文化原创力需要把大众的多样性需求、潜在性需求挖掘出来,青年创意人才对这一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从近些年中国具有现象级的文化原创产品来看,一个普遍的共性是:这些产品的出现不是预先计划好的,而是经由创造者持之以恒的深耕后推出获得超出预期的市场好评。究其原因:伟大的创新是不可计划的,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可培育的。杭州、成都能够出现这些顶级文化原创产品,是因为有着青年友好型的创新生态。因此,对于提升文化原创力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创新生态建设规律,营造支持青年创意人才蓬勃涌现的氛围。
青年友好型生态是鼓励“求异”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来看,让“传统”成为“时尚”,需要很强的创意能力。传统形式的完整复制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传统艺术形式,不论是京剧、昆曲、秧歌等传统戏剧,还是二胡、琵琶、扬琴等民乐乐器,仅仅是传统形式的表演,只能吸引少数“专业爱好者”,但经过创意组合与编排设计的作品就能吸引大众并“走红”,而如果能够进入网络游戏来展现、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解释、借助人形机器人来表达,则会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求异”突破的是文化代际传承中的权威性、复制性、整齐性,需要鼓励当代创客群体的创意劳动,鼓励与众不同的创意行为,培养对“与众不同”的“大容忍”与“敢试错”的社会氛围,尤其对青年人的文化创意实践,要给予最大善意的支持与包容。
青年友好型生态是打破“出身”的。创新生态营造者要提升识别力与耐心度,不能仅仅去想着“高位嫁接”走近路,而是要能“雪中送炭”烧冷灶。从新近出现的现象级文化与科技原创产品来看,其创始人往往没有显赫的高学历与洋履历,但这些青年创业者有的是对创新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敢于为了热爱去全身心投入。90后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年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说:“我们的企业和我们自己,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5]好的创新生态在吸引青年创业者时要打破对名学校、高学历、洋经历的迷思,善于判断识别那些真正热爱创新、敢于并善于求新求异的年轻人,在原创过程中,热爱往往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找到热爱才能追求卓越,这就需要创新生态能够打造支持创造主义者、长期主义者的良好氛围。
青年友好型生态是敢于“跨界”的。提升文化原创力,从根本上看,要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文化创造力的文创人才,这类人才的核心特征是创新与跨界,其素质要求也是复合型、交叉性的。文化和科技类行业是当代风险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而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特别是文化数字化是提升文化原创力的重要途径。能够形成支持文化原创人才在文化与科技领域跨界成长的生态至关重要。只有适应当代世界创新竞争的人才评价,才能使学术知识生产满足国家提升文化原创力的需求。高校在文创人才培养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应有更强的战略意识与紧迫意识,要敢于打破学科边界、敢于突破传统人才评价标准。高校应大力推动文化原创力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多学科深度融合,特别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解决实际问题、做出实际产品为评价具有原创力的文创人才的根本标准。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吸收能力与持续创新能力,由此才能有数千年文明延续至今的不可思议的伟大存在。我们对于这种文化优势与文明特征的价值要有充分认识,对于其基本规律要有深刻把握,就能在当代更好地吸收全球不同文化资源,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深挖老文脉,放眼大世界,打造新生态,成为提升文化原创力的基本法则。牢牢把握这一法则,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将会取得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将会拥有越来越大的具有内生性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会为全球伦理与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3VRC006)阶段性成果】
注释略
责编:吴 莹/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