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正徐徐展开。洞庭湖畔,一场以洁白栀子花为媒介,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悄然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作为一名农学教育工作者,我常向学生讲述湖南海泰博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泰博农”)的故事,因为那萦绕鼻尖的阵阵栀子花香里,藏着中国农业从追赶者迈向引领者的密码。
初遇:田间实验室里的科技之光
四月的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素有“栀子之乡”的美誉,此时正焕发着蓬勃生机。清新的空气中,丝丝缕缕的栀子花香若隐若现。带着期待与好奇,我以农业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踏上了这段难忘的蹲点之旅。
海泰博农总经理邝鼎,这位荣获“湖湘青年英才”称号的年轻创业者,热情地将我迎进了凤凰村的国家级高科技农业实验室。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实验室里,22名科研人员专注于栀子、铁皮石斛等植物的细胞培育工作。无菌操作台、基因测序仪等先进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空气中弥漫着严谨而专注的科研气息。
邝鼎自豪地向我展示“林海1号”组培栀子苗。与普通栀子相比,“林海1号”优势显著:普通栀子单果重量约5克,而“林海1号”单果重量可达17克,生长周期大幅缩短,抗病性更是增强了60%。在育苗大棚内,智能系统实时精准调控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工厂化育苗+ GAP种植”模式下,农民们熟练地操作着自动化播种机,眼前这一幕,丝毫不逊色于美国现代化农业园区。
溯源:从人大代表到“农民院士”
在一场农业发展座谈会上,海泰博农的创始人杨莉出现在众人面前。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身上既有着农民的质朴与坚韧,又展现出企业家的果敢与远见。
2013年,杨莉毅然辞去村委会主任职务,一头扎进“高科技农业”领域。彼时,传统栀子种植面临诸多困境:亩产低下、品种不断退化。杨莉敏锐地意识到,种苗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她积极联合科研力量,经过长达3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培育出“林海1号”栀子苗。此后,海泰博农与职业中专开展合作,大力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并在种植过程中推广“六统一”管理模式。
新技术推广之初,农民们普遍心存疑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杨莉带领团队在黄沙街镇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林海1号”的亩产收益远超普通品种。眼见为实,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学习新技术。如今,“林海一号”的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其影响力辐射岳阳多地。
惊叹:小栀子的全产业链蝶变
走进海泰博农的栀子精深加工基地,十万级洁净车间内,现代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一颗颗栀子果在这里经过多道工序,被转化为天然色素、藏红花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研发的“藏花饮”尤为引人注目,其藏红花素含量与藏红花相当,但成本却不到藏红花的1/20。
在产品展示厅里,28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涵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其中9款产品荣获国家级金奖。令人惊喜的是,海泰博农还将业务拓展到生物医药领域。栀子全产业链创造出五维价值:在食品安全方面,天然色素替代化学添加剂,守护消费者健康;木本油料的开发打破国外垄断;生物科技药用成分提取纯度高达97%;健康产业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在乡村振兴领域,带动农民年均增收4万元,而且栀子树受益期长达50年。
沉浸:“栀子小镇”的振兴新貌
栀子文化节期间,“栀子小镇”热闹非凡。合作社社员们围坐在屏幕前,观看海泰博农平台的直播,直播间里订单不断。
屈原管理区党委书记向科军评价道:“海泰博农的探索实践,是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成功转型的生动写照,为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供了屈原模式典范。”
栀子主题公园四季景观各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农民们自编的打油诗在抖音上走红,“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发展树立了新的榜样。
深思:科技兴农的“海泰范式”
海泰博农的成功并非偶然。为破解“技术下乡”难题,他们将实验室建在农村,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新技术的优势;为解决“利益联结”痛点,建立起“科研团队+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造血式帮扶”,这一模式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赞誉;为突破“产业升级”困境,他们抓住消费升级机遇,积极开展跨界融合,主导制定5项国家行业标准,成为全球藏红花素原料市场的“隐形冠军”。
展望:让“中国栀子”走向世界
站在凤凰山巅,杨莉目光坚定而长远。她立志让“中国栀子”成为世界标准,建成全球最大的藏红花素生产基地,实现荒山绿化、农民致富、全民健康的多重目标。
夕阳西下,余晖为漫山遍野的栀子花镀上一层金边。海泰博农的创业者们用科技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增添绚丽色彩。相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栀子”必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也终将变为现实。
(作者:黄哲,系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正高级讲师、高级农艺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