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以高水平航空安全保障民航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深刻揭示了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民航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每年全国民航工作会报告首要关注安全形势,最先部署安全工作,充分说明安全就是民航业的头等大事,只有在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的前提下,才能有力推动运行品质稳步提升、科教创新蓄势储能、改革攻坚取得突破。在建设民航强国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从政治高度把握本质要求,以问题导向厘清复杂形势,以系统思维筑牢安全底线,为新时代民航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提高政治站位,筑牢安全发展的政治根基  

民航安全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必须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民航安全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立足国家战略全局。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民航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空中桥梁,民航安全是捍卫“两个确立”的具体实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乃至国家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民航安全管理之路。

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站在稳经济的深度,民航安全是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科技创新是筑牢民航安全屏障的关键支撑。民航科技创新企业必须将安全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通过构建一体化安全管理格局,为国家经济循环运行提供保障。例如,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致力通过整合产学研资源,打通“建、管、用”全链条,成为安全技术及标准输出的国家级平台。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站在惠民生的角度,民航安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宗旨的必然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航空为人民”的行业宗旨,要求将安全嵌入服务全链条,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保证民航安全的出发点、落脚点,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这一理念,通过技术革新降低人为失误风险、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破解安全发展矛盾

与一般的行业不同,民航事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国之大计,无论是运输安全还是体系安全都不允许出现丝毫问题,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清醒看到民航安全运行面临的严峻形势,对于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深入挖掘、透彻分析,实事求是地把问题原因弄清楚,把症结找准。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航空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频发、无人机干扰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对机场运行、空域管理、应急处置等提出更高要求。2024年国际航协(IATA)报告显示,全球商业航空总事故率为每百万架次发生1.13起事故(每88万架次发生1起事故),优于五年平均值(1.25),但低于2023年记录(1.09),其中冲突地区风险显著增加,两架飞机在哈萨克斯坦和苏丹被击落,造成数十人死亡。这警示我们,必须将航空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强化空防安全体系建设,确保民航运行不受外部威胁干扰。

从我国现状看,近年来,民航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周期,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在航班量逐步恢复甚至部分赶超的情况下,行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事故征候有所下降,主要安全指标创造近年新高。但也要清楚认识到,“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与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是制约我国民航发展的“置顶”矛盾,一方面,跑道侵入、机械故障等不安全事件频发;另一方面,民航信息失窃风险居高不下,历史上旅客出行隐私、行业布局规划多由网络泄露。

从行业内部看,近年来,民航系统对安全工作长抓严管,民航科技创新企业安全工作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安全工作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巩固。但是,民航安全工作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民航科技创新企业当前安全管理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安全风险增量不断扩大。随着民航工程项目数量的迅速增加,科研课题数量也快速增长,传统安全风险逐渐累积,网络安全等新型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安全工作的管理链条在延长、管理幅度在增大、管理难度在上升。安全治理能力相对不足。安全工作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不够清晰,安全制度存在漏洞,管理措施不够严,惩戒处理力度不够大,对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系统研究不够深入,安全风险辨识预控不够到位,“照章办事”存在盲区。科技兴安能力有待加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持续加剧,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与民航系统技术加快融合发展,各国纷纷出台新战略、新政策,以智能化、自主化等为特征的新一代民航系统技术体系正在加速演进。作为高技术应用密集的民航产业,核心技术产品“断供”“卡脖子”风险尤为突出,实现民航系统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可控,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环境、确保民航产业安全的必然要求。但是当下正处于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过渡期,边建设、边投运、边作用多条线并行,行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和内部治理等方面仍有差距,在强化以推动产业创新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推进新一轮战略性科研项目研究与成果产出、培育壮大新的规模以上增长点等方面压力突出。

坚守安全底线,构建高水平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底线要守牢守好,离不开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唯有以科技创新破解安全难题,统筹发展与安全,方能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度协同。近年来,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物流、标准建设等领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民航安全新技术应用更是当下全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助力民航迈上更为安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民航科技创新企业落实科技兴安,为民航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科技支撑的职责所在。做好安全发展工作,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推进。

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力。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对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宗旨融入民航安全治理全链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将思想引领、组织保证贯穿于科技创新与安全技术攻关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民航安全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提升重大战略承载力。突出科研战略导向,主动对接“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民航强国建设目标,围绕“平安民航”建设需求,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布局。以“两个纲要”为指引,聚焦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瞄准民航领域产业链安全稳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节能降碳、“两业”融合等方向,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及应用验证。以绿色民航建设、低空协同运行、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实施科研集智攻关,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建设。

提升科技兴安保障力。坚持“科技+管理”双轮驱动,实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以需求导向和化解风险为基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针对生产运行实际问题,加快跑道监测、机坪监控、生物识别、智能安防、无人机反制等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提高主要风险源治理技术产品可靠性和实效性,强化行业安全工作技术支持。以战略导向和全面防范为根本,依托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统筹行业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创造综合安全重大解决方案,实现以飞行安全为核心的全过程安全、由技术局限衍生的非传统安全等领域服务保障全覆盖。

提升智慧民航引领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智慧民航生态。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围绕机场运行、航司运控、旅客服务、机载设备等领域深化研究,为新理念、新场景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数据安全引领,整合飞行数据、气象信息、设备状态等多源数据,构建安全大数据平台,应用AI学习算法,对历史事故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风险预警和动态评估。强化项目试点引领,从重大项目中遴选若干智慧民航类项目,针对性加强项目管理与推介,提供行业复用样本。强化标准规范引领,增强标准规范对场景的适配性与引导性,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发挥规章标准关键引领作用。

提升产业发展驱动力。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加快推进民航关键生产要素国产化替代进程,支撑民航在稳链保畅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科研、市场、工程、运维/服务、品牌一体化融合的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研成果高效、充分转化。提高科技供给质量规模,加大对新兴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资源平台,让创新要素在产业生态中充分流动、高效配置。

提升行业对外开放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国际航空巨头、顶尖科技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无人机管理、航空数据安全、新能源航空器适航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支持民航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市场,助推实力强、基础好的民航企业参与全球、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民航发展相关业务,推动中国技术“出海”。

建设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随着航空价值链拓展提升、供应链深度融合、产业链日益完整,民航产业内外各主体相互融合、相互赋能趋势不断加强,要抢抓契机,充分发挥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示范带动、安全赋能、创新集聚、产业引领作用,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共享的跨区域、跨行业创新网络平台,围绕民航未来发展的科技前沿和产业安全的技术瓶颈,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安全关键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重点打造安全技术及标准输出的重要平台,实现“对内系统集成,对外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

安全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是提升安全水平的核心引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把中国民航局党组关于航空安全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研发应用安全新技术作为安全工作总牵引,坚持不懈强化民航技术装备能力,坚定不移服务民航科技兴安,坚决有力推进民航安全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 任宛诗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