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教师发展:我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甘为孺子育英才 克勤尽力细心裁

【摘要】人们把教师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以高尚品德育人。“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培养对象尚未成熟具有可塑性。教师的品德、气质、性格和言谈举止等,都会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胜于言教,以教师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师发展 园丁 精神 学生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功在千秋,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现在的“园丁〞、“人梯”精神,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春蚕’”和“红烛”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各种利益碰撞和调整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14.4万人,这支庞大的教师队伍不仅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更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书育人楷模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以昂扬的精神、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浇灌教育田地,润泽学生心灵,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与责任担当,诠释了何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才不负教师这一职业。 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坚守。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被寄予了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末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的期待。期待更多教师学习楷模、争当楷模,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点亮孩子的梦想、托举民族的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要尊重知识、尊重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谋发展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从学生本身出发,最终实现该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事物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问存在着普遍联系。教育以及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即使学校内部也是纷繁复杂、纵横交织,因此,要科学发展,就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科学素养是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教师要从育人理念的顶层逻辑出发,找准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现行的课标、教材里并没有明确细致地说明某门学科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头脑里要有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这根弦,把教材整体梳理一遍,寻找学科知识点与科学教育的结合点,看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可有机融合,这样就能改变有科学知识而缺科学教育的状况,科学教育的短板就会补长。这和“课程思政”的理念及教学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是学历高不等于科学素养就高,更不等于开展科学教育的能力水平高。教师个人对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既需要在职前培养中夯实基础,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规范,也需要在职后加强相关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反思和提升。

每个人先天条件及后天经历不同,其价值观的形成也受到不同的影响。教师在尊重其价值体现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知道学会感恩他人和社会。学生兴趣和特长是人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信自强、自我成长与实现。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面对现实中权利、地位、收入与财富等问题,教育学生应当努力进取,必须以正当手段、方法达到目的和理想,经过努力实现才具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是为集体和社会做贡献。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