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气清景明。这一传统节日不仅是祭祖扫墓、寄托哀思的日子,更是党员干部正心修身、检视自我的重要契机。清则廉,明则智,正则威,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为政者的精神底色。唯有以“清”立身、以“明”正心、以“正”行事,方能不负“清明”二字的深刻内涵。
“清”为底色,涤荡心尘守本色。清则无染,廉则无畏。包拯“不持一砚归”的典故流传千年,海瑞去世时仅余俸银八两、旧衣数件的清廉故事至今令人动容。古人尚且如此,今日党员干部更应严于律己,时常自问自省:可存非分之想?可有逾矩之行?须知清廉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终身坚守的底线。《官箴》有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清正之德,实乃为官之本、立身之基,唯有心如止水、身如净莲,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岿然不动、纤尘不染。
“明”为慧眼,洞察秋毫辨真伪。明则能察,智则能断。当今社会,诱惑披着各种外衣悄然渗透——或假“传统习俗”之名行奢靡浪费之实,或借“人情往来”之便行利益输送之实。面对此般情形,党员干部尤须擦亮双眼,既要在“青天白日”下守住底线,更要在“暗流涌动”时站稳脚跟,警惕“微腐败”侵蚀,防止“四风”问题借传统节日之机死灰复燃。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唯有常怀敬畏之心,明辨是非曲直,才能不被表象迷惑,真正做到心明如镜、行稳致远。
“正”为风骨,浩然立身树标杆。正则不挠,直则不屈。近年来,文明祭扫新风渐成主流:网络祭扫、鲜花祭祀蔚然成风,“红色祭扫”让廉政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相得益彰,党员干部带头简办丧事、抵制攀比,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风尚。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正如魏征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员干部既要在大是大非前站稳立场,又要在日常小节上守住底线。唯有将正气融入日常,让清廉成为习惯,方能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