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仙游依托“3+2+1”产业微集群及战新产业、未来产业铺筑“归巢金桥”,借数字平台精准编织引才纽带,用悉心服务全域护航“资智”回归,以“滴灌式”人才培育机制厚植发展沃土,成功引导流动党员携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与乡情反哺桑梓,为家乡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能。
信息链搭桥
化“大海捞针”为“精准投送”
仙游县流动党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具有流出数量较大、地域较为广泛、行业分布多样、流出时间较长等特点,如何让分散的流动党员聚集起来,实现分类招商、精准对接,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和难题。
“前期,我们详细摸排信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逐一联系流动党员,变‘党员找组织’为‘组织找党员’,3天时间与1000余人建立联系,将分散在各地的流动党员一一找回。”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力量、有影响的“四有”标准,由县级成立流动党员党委,下设18个二级党委和325个党支部,全面采集每名流动党员58 个基本信息点,重点摸排从事行业、企业规模、技术特长等,整合梳理石油能源、金银珠宝、健康产业等在外9条产业链,分门别类建立青年企业家、科技人才、致富能手等流动党员人才库,组建36名招商专员时刻关注动态、宣传招商项目,吸引32名流动党员回乡创业、引进投资项目47个、引回资金0.74亿元。
创新推出“党支部+微网格+清单化”方式,依托“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大数据平台,将全县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架构体系、组织信息等内容立体式、生动化绘制“上图”,把流动党员就近纳入家乡基层网格党组织,流动党员企业家和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可随时随地双向发布投资意向、项目投资需求清单,实现资源一键查找、需求一键发布、项目一键直达。同时,依托“仙游组工”公众号等平台,开通流动党员“先锋直通车”“资源直通车”等5个栏目,推介85篇流动党员先锋事迹、村(社区)可对接资源及特色产业等,为流动党员回乡创业、示范引领、成就事业搭建广阔舞台。
服务链护航
化“后顾之忧”为“安心创业”
据悉,仙游县始终秉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的招商理念,着力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以全周期跟踪、全要素保障、全维度协同的推进机制,力促优质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在各部门遴选素质高、政策熟、产业通的党员干部,组建“红领乡创”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有意愿返乡创业的流动党员配备专属服务管家。聚焦返乡创业前期疑点、难点问题,采取微信联系、上门拜访、召开恳谈会等方式,从全面化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案例化解析准入条件,到精准化解读政策优惠、数据化比对项目选址等,切实消除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安心返乡、放心投资、舒心发展”。
为让企业少跑腿,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积极探索“五证同发”“我来代办”等服务模式,将原先的“串联部门”转为“并联办公”,项目审批部门线上线下协作联动、集成作战,从“等着企业上门办”变为“我帮企业主动办”,实现40天内土地出让、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5个关键证件同步审查、同步办理。除此之外,在项目环评审批、技改融资、财税辅导、招工引才、用水用电等方面提供“五优服务”,使企业在资源分配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确保企业“落地即生根,投产快见效”。
人才链赋能
化“短期输血”为“长效造血”
“多亏县里牵线搭桥,协调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和福建农学会的专家团队,根据家乡实际情况,手把手教我们完善川芎种植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标准,才有现在的好收成!”莆田市委驻上海流动党工委副书记黄雄望着绿意盎然的川芎田间感慨道。如今,优质地块每亩川芎产量能达到六七百斤,农户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啦!
针对像黄雄这样的返乡创业者,该县高度重视,着力建强产业人才导师队伍,围绕重点产业所需创新推出“首席导师+顾问导师+实践导师”联动模式,柔性引进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所70余名专家担任“首席导师”,遴选280名本土高技能人才组成“顾问智囊团”,在基层设立18个“专家工作站+田间实验室”。实施“双向揭榜”机制,企业发布农业、科技、金融等技术需求清单,导师团队根据自身优势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接招应战”,在科技研发、技术培训、实习实践等方面提供“一对一”专属指导,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创业中的技术难题。
为进一步提升返乡人才技能,精心制定“菜单式”培训计划,通过定向委培、跟班学习、实地研学等方式,选派流动党员到高校院所、农业企业等短期访学研修,帮助打开视野、拓宽思维。统筹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等单位培训资源,打造“致富技能课堂”,举办种植技术培训30期、农村电商培训3期,帮助流动党员掌握致富技能。举办“仙艺杯”“海峡艺雕杯”等省、市级手工木工职业技能竞赛,开展“育婴员”“老人照护”等县级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以赛促练,激发流动党员潜力和创造力。
同时,随着“民智、民资、民力”的不断回归,该县也在不断培育创业后备人才。积极实施技术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校企“联姻”,与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1个,为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探索订单式培养,采取签约协议、“冠名班”等模式,推进职业中专学校与10余家知名企业集团达成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为企业定制培养技能人才。(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