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书香是一种氛围

理响中国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讲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他饱含期待:“书香是一种氛围。”

前几天我去一个单位办事,看见一楼大厅一角摆满书架,贴着“图书漂流站”标识。我翻阅了几本书,感觉书页上还留着读者阅读的痕迹。

因为爱读书,也就发现很多公共空间都有书架和图书,随到随读。书香不再是书斋里的私藏,而是化作了群体共享的文化空气。当阅读从个人行为升华为社会氛围,书香就成为了润物无声的文化呼吸。

书香是一种工作氛围

在教师办公室,教案旁总躺着几本书。每周的教研会前二十分钟,教师们会自发讨论近期所读——从《数学之美》到《射雕英雄传》里“黄蓉解题”的思维火花,专业著作与文学经典在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教学灵感。这种阅读习惯,正在成为学校的传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仅存于典籍、引于文章,已经演变成一种学与教的引擎。

一家科技公司将“咖啡时间”改造成“思享会”,工程师们分享《人类简史》中的技术伦理,市场部解读《孙子兵法》里的博弈智慧。在阅览室,书页间的折痕标记着思想交锋的轨迹。当墨香渗透进工作场景,专业与人文的边界便开始模糊,能够持续为创新输送养料。

书香是一种休闲氛围

公交站的电子屏上,除了滚动车次信息,偶尔会跳出“今日荐书”栏目,有时也会出现名著片段或者“金句”。社区广场的紫藤架下,“流动书箱”与象棋桌构成奇妙组合,大爷们下棋的吆喝声里,夹杂着《三国演义》的品评争论。这些生长在生活褶皱里的阅读空间,让书香褪去了严肃外衣,变得触手可及。

郊野公园的改造更显匠心。设计师在步道转角嵌入诗词地砖,“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东坡词句,与林间鸟鸣形成天然对仗。露营区的树屋书架上,既有《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也有本地作家撰写的《湿地观鸟手册》。游客在吊床上翻几页书,抬眼便是书中所写的苍鹭掠水而过,文字与实景的互文,让休闲时光有了立体的文化质感。

书香是一种精神氛围

村庄的墙上画着中国画,写着“耕读传家”的古训,贴着中学生用毛笔抄写的唐诗和毛主席诗词。夜校教室里,返乡青年正用《乡土中国》的理论分析电商助农案例。乡村图书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让不同年代的读者在相同段落沉思。这些跨越时空的阅读与共鸣,或许在重塑乡村的文化基因。

夜晚在小区散步,看到很多亮灯的窗户,我总觉得那是书桌上的灯光。这些光亮看似微弱,却如文化的毛细血管,将书香输送到社会的肌理之中。当阅读成为呼吸般的自然存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滋养。

也有人担心,信息时代、智能时代,还要读纸质书吗?还要读书吗?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除了技术上、手段上的革新,人们更需要在阅读中滋养心灵、强健精神。今天,读原著、读典籍,更是一种奢侈,一种跨越时空与智慧和文明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

书香是一种氛围,沉溺其中,即居芝兰之室。(作者:天津市宁河区教师发展中心 王保胜)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