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代青年的社交图谱中,“社恐”与“搭子”构成了鲜明张力:一面以“社恐”筑起社交壁垒,一面又以“饭搭子”“运动搭子”等轻量关系编织精准陪伴。青年群体在社交孤岛与群体归属间游移,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的复杂光谱,深刻揭示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归属问题:既试图逃离传统社交的沉重负担,又无法摆脱现代性孤独的精神侵蚀。青年社会归属感的培育,需在价值碰撞中凝聚精神共识、在流动社会中找到情感锚点、在自我与他者的平衡中重建归属认同,最终实现从“孤独自洽”到“共生共荣”的跨越。
关键词:青年 社交模式 “社恐” “搭子” 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青年的社交图谱中,“社恐”与“搭子”构成了鲜明张力:一方面,一些Z世代青年(Generation Z)以“社恐”自我标签化,主动疏离传统社交网络;另一方面,其又通过“饭搭子”“运动搭子”“旅游搭子”“追剧搭子”等轻量化社交形式,在细分领域寻求精准陪伴。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归属心态:既试图逃离传统社交的沉重负担,又无法摆脱现代性孤独的精神侵蚀。学界对此现象已有部分探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多从个体焦虑视角解析“社恐”成因,强调社交回避的自我保护机制;[1]社会学领域则关注“搭子文化”的工具性特征,认为其反映了青年对低风险社交的理性选择;[2][3]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则聚焦数字技术对社交关系的重构,指出“线上弱连接”加剧了现实社交疏离等[4]。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三重局限:一是割裂看待“社恐”与“搭子”的共生关系,忽视二者共同指向的归属感问题;二是偏重于现象描述而缺乏对技术异化、社会流动等结构性动因的整合分析;三是对青年社交实践的价值引导研究不足。鉴于此,立足于新时代青年发展需求,将“社恐”与“搭子”的双重叙事置于社会转型的宏观视野中,通过构建“现象—动因—对策”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青年归属感问题背后的生成逻辑与破解路径,有助于从理论上突破传统社交研究的个体化视角,在现实关切维度构建促进青年发展的实践路径。
现象透视:部分青年社交行为的矛盾图景
当前,青年社交出现“社恐”与“搭子”这一看似矛盾的双重叙事,青年群体在社交孤岛与群体归属间游移,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的复杂光谱。在一定意义上,青年的轻量社交扮演了“矛盾调解器”的角色,虚实穿梭则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阀”。青年既渴望情感联结又警惕关系负累,在虚实空间进行的一场资源配置优化实验,在搭子关系中得以逐步扩大社交版图。
矛盾共生:逃离“社交孤岛”却渴求“群体归属”
青年在流动社会中构建起矛盾共生的社交生态。数字化背景下,Z世代既热衷于以“社恐”的标签避免无效社交,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寻求“饭搭子”“旅游搭子”等轻量社交获取情感支持。一些年轻人在工作场所始终佩戴降噪耳机以屏蔽同事交流,却在深夜游戏中与陌生玩家保持三小时的高效战术协作。调研显示,72.6%的受访青年表示生活中有“搭子”,68.9%认为其是一种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尝试。[5]青年的轻量社交偏好与双轨生存模式,并非社交能力的缺失,而是社会加速流动与变迁背景下的生存智慧。其选择性沉默与爆发式联结,印证了液态现代性理论所揭示的“适应性选择”:在流动变迁的社会结构中,青年通过可控的弱连接即保持边界感、负担小、交情浅的轻量社交,维持必要的情感供给。这一矛盾且理性的社交智慧,恰如在人际荒漠中构建精准的“滴灌系统”,既避免了传统社交的“洪涝”风险,又确保了归属感“养分”的定向输送。
轻量社交:挣脱“人情绑架”但捕捉“即时共鸣”
青年面对过度社交带来的情感过载,创造性地发展出“社交乐高”模式。所谓“社交乐高”,即只拼装需要的部分而并不承担整套人际关系。例如,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发布摄影约拍信息时,常明确标注活动时长、器材清单与话题禁忌。此种将社交要素标准化拆解的“社交乐高”模式行为,表面上是将传统社交拆成模块化“搭子”,而本质上是弱连接理论的实践创新,即通过建立场景、时长、规则的三维坐标,将人际互动转化为可装配的标准化组件。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青年的“搭子社交”活动类型以功能性场景为主,如明确场景类型、提前约定时长、关注隐私保护条款等,如同现代连锁便利店“明码标价”“无附加服务”取代传统杂货店“人情赊账”“强制搭售”,该模式通过精准设定互动时长、场景类型与行为准则,构建起新型社交契约体系,在保障必要情感补给的同时,有效消解了隐性人情负担。
虚实穿梭:线上“已读不回”与线下“打卡同盟”
青年以线上沉默与线下活跃的策略实施场景化社交能耗管理。当基于兴趣导向的“搭子社交”逐渐演变为社交矛盾的调解机制,其有效性已通过实证数据得到印证:超九成的受访者有过“已读不回”的经历,线下兴趣活动参与率则因场景化需求呈现显著分化,折射出社交互动的精准调控意识。部分年轻人选择将工作群设置为免打扰模式以降低信息过载,却在周末集中参与多场主题文化活动,这种差异化选择实则蕴含着理性的社交管理策略。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该现象可视为场域理论的数字化实践:不同社交场景对应差异化的能量配置方案,在制度性社交场域采用“防御性参与策略”维持基础互动,在兴趣社交场域则启用“沉浸式参与策略”实现深度连接。[6]值得注意的是,实证数据显示,限定3小时时长的搭子活动满意度达89%,较开放式聚会的62%满意度有明显提升[7],验证了相应社交策略的有效性。这种社交实践本质上构成了数字化时代青年群体在虚实交织空间中的适应性生存方式选择。
边界博弈:筑起“安全壁垒”并试探“破界联结”
当代青年在社交实践中呈现出渐进渗透的互动演进特征。身处快节奏、高流动的现代社会中,青年群体面临传统社交模式带来的“熟悉却孤独”困境,对深度连接的需求推动着社交策略的持续调适。Z世代的社交关系发展正经历从数字化互动到实体化联结的转型。某典型案例显示,两位青年通过线上游戏建立的协作关系,历经三个月的自然演进,逐步发展为线下观赛时的默契互动,最终形成能够进行深度对话的稳定社交连接。数据显示,86.4%的受访者曾实现从功能性“搭子”到情感性朋友的转化,其中长期维持的搭子关系转化率高达80%[8],印证了渐进式社交模式的有效性。这种关系培育机制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先在数字空间建立基础信任,继而通过现实接触强化连接,最终形成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分层递进的渗透策略,青年群体既保障了社交安全边界,又实现了归属感的梯度建构,展现出数字时代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独特路径。
动因溯源:社会归属感需求的多维生成
当原子化生存遭遇圈层化聚合,青年社交模式的嬗变实为多重力量角力的产物。社会流动加速瓦解传统社群、数字技术异化加剧虚拟依存、价值取向分化重塑圈层认同、风险社会催化个体安全锚点,这四重因素总体勾勒出青年归属感需求的时代生成图谱。
流动社会冲击传统社交网络
城镇化进程引发传统地缘共同体结构性变迁。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所依托的稳定地缘基础,在当代人口高频流动背景下发生深刻演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青年城镇化率达到了71.00%,较1982年提升47.2个百分点,形成显著的空间重构效应。[9]当长三角工业园区跨省流动的部分工人年均流动距离超过2500公里,当县域迁移群体的节庆返乡周期普遍压缩至72小时以内,基于祠堂族谱、乡规民约的传统情感联结机制难以为继。空间的迁移不仅割裂了物理居所,更将维系千年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温情异化为电梯间的“点头之交”。离开故土的流动青年群体犹如迁徙的候鸟,容易陷入“地理无根”与“文化失重”的状态。
流动社会催生新型组织形态创新。社会流动加速在对归属感产生消解效应的同时,也展现出其孕育新型共同体的可能。面对制造业集群的候鸟式用工、零工经济的云端就业等新业态,新型组织形态在流动的缝隙中破土而出:南京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构建起“四位一体”社区教育模式,通过流动儿童服务切入,形成覆盖家庭—社区—社会的立体网络;深圳龙华区创设“青工文体联盟”,通过技能擂台赛、方言音乐会等载体,突破流水线作业的空间局限,重构青年社交网络。新型组织恰似社会的毛细血管,通过精准触达为原子化个体输送社会归属资源,在工业化空间的制度性空隙中培育情感绿洲,彰显了流动性社会背景下组织创新的情感联结效能。
数字技术催生情感代偿机制
媒介革命重构情感交互本质属性。在数字平台建构的情感联结中,不少青年面临着社交密度与情感深度的失衡挑战。媒介革命重构使得算法正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加工成标准化商品:某直播平台数据显示,95后用户日均发送虚拟礼物143次,然而其深度情感互动时长同比却下降了32%,表现出“情感沦为符号代码”的异化困境。[10]当00后用“电子木鱼”积累“赛博功德”、用“爷青回”弹幕集体怀旧、用匿名实现虚实身份切换时,技术赋权之镜折射出的是数字化生存中的个体在算法框架下的适应性调适。
文化博弈强化青年情感归属。数字时代归属感的复杂面向,既包含技术异化现象,又指涉意识形态博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1]当Z世代建构虚拟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不同文化样态也正在数字深海涌动。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互,我国青年自发组建起“国风复兴”网络社群,通过汉服穿搭、传统节庆直播等文化实践,在社交媒体将相关话题点击量推至上亿次,自觉并有效形成了抵御“文化殖民”的“数字长城”。此种文化阵地争夺战,本质是青年归属感塑造权的博弈,在展现网络空间的价值争夺态势的同时,印证了主流价值实现跨圈层传播实践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价值碰撞重构圈层归属
横向看,在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的交织正重塑着青年群体的认知体系。跨国研究显示,墨西哥移民社群第三代成员中仅17%能系统传承原生文化传统,却自发形成了38种融合性文化实践。[12]国内实证案例显示,我国某跨境电商园区中95后员工日均接触6.2种文化符号,导致了近半数人出现“文化消化不良症”。青年群体如同置身于万花筒之中,既拓展了认知维度,也面临着文化锚定困境带来的归属感协商挑战。
纵向来看,一些00后戏称“在家族群传播正能量就像给2G手机装5G芯片”,代际价值传递的鸿沟已然显现;横向来看,农村青少年对传统伦理认同度显著低于城市同龄人,价值传递的地域差别同样明显。青年群体的代际认知差如同错位的齿轮,潜隐地要求以更具弹性的传动装置实现价值共鸣。例如:将《觉醒年代》台词编入说唱歌曲,用故宫文创胶带改造电子产品,青年的这些将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代际传递中核心价值观传播实现的创造性转化。
社会变迁激发精准联结
风险社会催生防御性社交策略。在信任危机与安全焦虑交织的现代社会中,青年群体发展出独特的“刺猬式”交往哲学:既渴望情感联结又警惕社交伤害,这种矛盾心态催生了“防御性悲观”策略。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拥有专项“搭子”,但其中仅9.3%愿将其升级为密友关系。
社会治理创新重构情感连接网络。“十四五”规划首次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纳入国家战略,为重构青年的社会联结提供了启示性的制度方案。成都共青团推出“技能交换市集”,将个体转化为知识共享节点;扬州倡导“社区情感治理”,在试点社区通过“解忧杂货铺”“共享菜园”等载体,使青年居民归属感指数提升53%。[13]
对策建构:青年社交困局的破解路径
破解当前青年社交困局,需以社会化再嵌入理论为实践框架,通过系统性方案重建青年与社会的有机联结。这一理论主张以“四维嵌入机制”为行动路径:在认知层面植入价值坐标,在文化层面架设对话桥梁,在关系层面激活共创动能,在结构层面重构空间黏性,最终形成从个体觉醒到共同体凝聚的成长闭环。[14]基于此,绘制当代青年社会归属感培育的“寻宝地图”,需精巧构思从价值浸润到空间再造的系统方案,通过认知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在保持个体自主性与强化共同体意识间探寻动态平衡点。
实施价值观浸润工程
价值观浸润工程通过认知嵌入机制,将国家战略与个体成长深度耦合,唤醒青年的集体归属意识,破解青年群体“价值悬浮”的认知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认知嵌入的核心正是通过具身化实践以塑造青年的价值坐标系,为原子化个体搭建精神联结的桥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转化工程,一是构建“双螺旋”实践体系,如贵州毕节“乡村振兴观察搭子”项目,就为学生建立起了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互嵌的实践体系,原本陌生的个体因共同信念产生深度联结,最终实现参与者价值自觉提升与高质量社交关系生成的“双赢”;二是创新符号转译系统,如故宫博物院青年工作坊,当参与者在榫卯拼装实践中同步接入3D数字导览的历史语境解析系统,技术装置与身体感知的深度互嵌催生了独特的认知跃迁:传统建筑构件经由数字孪生技术被重新编码为“文明基因”的具象载体,“爱国”价值从抽象概念转化为“一榫一卯皆文明”的具身认知。当青年在多样化场景中开展协作实践、参与公共事务、共商发展路径时,便自然能够不约而同地生发出“此身所在即家国”的深层归属。
开设社会化能力训练营
社会化能力训练营通过文化嵌入策略,将亚文化符号转化为主流价值的传播载体,破解“圈层孤岛”引发的群体性情感疏离。该策略的核心在于构建跨代际的语义转换系统,其运作逻辑包含双重维度:一方面,建立“文化解码器”,通过创新表达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华东师范大学社会情感学习研究中心发布的《社交素养游戏化训练项目研究报告》中提到,通过高校研发的《社交素养进阶手册》将传统礼仪拆解为“情绪管理副本”“共情技能树”等游戏化模块,参训青年在虚拟场景中完成“化解宿舍矛盾”的剧情任务后,非暴力沟通技巧的掌握率显著提升,家庭矛盾调解成功率提高5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构建“符号转换站”,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亚文化圈层的价值扩容。成都社区的汉服普法行动即是典型实践:青年群体以说唱形式普法,通过“凤冠霞帔”的文化符号创新法治精神表达,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创下单条百万播放量。社会化训练营作为文化嵌入策略的实践载体,通过解码亚文化符号与重构价值表达的双向赋能,使青年在保留圈层认同的同时,将个性表达升华为社会贡献的创造性实践,在文化转译中架起联结“小圈子”与“大社会”的桥梁,为破解原子化社会的群体疏离提供了兼容性归属感的培育路径。
孵化“成长搭子”新型社群
“成长搭子”新型社群通过关系嵌入机制,将原子化个体的弱连接转化为价值共创的强纽带,重构数字时代的社交能量场。要重视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关系嵌入即借助利他性实践激活青年社会关系网,充分激发个体弱连接的成长属性。该机制一是需构建技术赋能下的智能匹配系统,如运用大数据算法将青年的技能标签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将“健身搭子”升级为社区健康管家、将“游戏搭子”转型为红色剧本杀编剧等,使得青年在社交关系转变中充分体认自身具备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节点”的强大能力;二是创新助人实践中的价值转化机制,如社区依托“银龄数字扫盲队”项目鼓励大学生教老人使用二维码,不仅使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时长认证,更令其在代际对话中重构家庭关系认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显示,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参与者与祖辈的周均通话时长从8分钟增至45分钟,折射出实践层面的巨大成功。当原子化的“我”在价值共创中融为“我们”,归属感便从星火般的温暖触点,燃成照亮社区的炽热能量场。青年不再局限于情感共鸣,而是升华为“被需要”“能创造”“做主角”的社会价值确证。
打造城市社交活力基站
城市社交活力基站通过结构嵌入策略,构建“空间-制度-技术”三位一体的社交生态系统,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情感联结的孵化器,重构青年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其运作逻辑包含三个维度:首先,以空间设计重构社交触媒。通过物理空间的符号化改造,将城市基础设施转化为情感联结的触发器,如成都“15分钟社交圈”在绿道嵌入琴键长椅(触碰即播放民乐)、读书胶囊(扫码组队阅读)等,通过“步行7分钟必遇社交场景”的密度设计使随机偶遇转化为深度连接。其次,以制度创新保障持续赋能。建立空间运营的规则体系,确保社交能量可持续释放。例如南头古城通过制定《自由对话舱使用公约》鼓励青年社群轮流担任“空间主理人”,并配套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一举实现激发青年自治热情与防止公共空间私有化的双重效能。最后,以数字技术激活时空叙事。混合现实技术能够助益于打破物理边界,并创造新型社交仪式。当青年在古城墙下讨论非遗保护时,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自动叠加历史影像与当代创作,历史空间即成为青年思想碰撞的第三课堂。三位一体的社交生态系统,促使城市从生存容器升华为精神母体,青年归属感在空间叙事与个体创造的共振中蓬勃生长。
新时代青年工作要着力破解原子化生存与数字化浪潮交织下的归属感命题。“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15],当前青年“弱责任-强共鸣”的社交模式,折射出其对社会流动加速、价值取向分化等的时代回应,更饱含着其对精神家园的深切渴望。培育青年的归属感本质上是在培植民族复兴的精神根系。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从价值浸润到空间再造的新型社交生态,让青年在“小确幸”与“大情怀”的辩证统一中,既保持个性舒展的青春锐气,又涵养与祖国同频共振的集体认同。当“饭搭子”升华为“理想同行者”,当“社交孤岛”转化为“奋斗共同体”,新时代青年必将在与搭子的携手同行、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中,找到安放身心的精神港湾,更进一步锚定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真正实现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成长蜕变,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文作者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引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陶思睿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注释略
责编:冯一帆/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