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党建 > 正文

产业链党建织密“人才矩阵”绣出“发展蓝图”

党组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定盘星”,必须深刻把握产业链与人才链共生共荣的内在规律,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人才集聚势能,秉持“党建领航、产才共兴”的发展准则,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组织优势,以产业链为经纬,以人才为绣线,在创新发展的蓝图上精准落针。

以组织重构织密人才势能矩阵,绣出产才融合的四梁八柱稳固蓝图当前产业链条呈现“纵向延伸、横向跨界”的新特征,传统条块分割的党建模式已难以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需求。党组织需树立“产业链延伸到哪里,组织覆盖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将组织体系嵌入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组建跨地域、跨所有制、跨层级的产业链联合党委,构建“链主企业牵引、配套企业协同、科研机构支撑”的立体化组织架构,破解资源分散、信息孤岛等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功能,建立“一链一策”人才图谱,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侧与人才供给侧,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人才配置。以组织形态的革新,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的“蜂窝煤”结构,通过组织纽带将分散的人才要素重新聚合成协同创新的“集团军”。

以培养革新织造人才梯队矩阵,绣出能力跃升的动力系统前进蓝图产业变革对人才素质提出“既要顶天立地突破核心技术,又要铺天盖地夯实产业基础”的双重要求。党组织需从战略高度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实施结构性改革。通过联通产业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党组织引领下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齿轮咬合”,实现人才培养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建立“红色工匠”传承机制,以党员先锋岗、劳模工作室为载体,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青蓝接力”工程,组织党员技术骨干与青年人才结对传技,构建“技术传承+管理赋能+党性淬炼”的复合培养模式,培育既掌握前沿技术又深谙产业规律的“战略型工匠”。通过培养体系的创新,重构人才能力坐标系,使人才成长曲线与产业升级轨迹形成动态匹配。

以机制创新织活人才活力矩阵,绣出近悦远来的热带雨林生态蓝图人才竞争本质上是制度环境的竞争。党组织要善于运用制度优势破解人才流动的“玻璃门”、成果转化的“旋转门”、价值实现的“弹簧门”。党组织牵头建立“创新价值共同体”激励机制,推进企业实行技术入股、成果分红等市场化分配方式,让人才价值在产业链增值中充分彰显。推动构建“三维评价体系”,将技术创新度、产业贡献度、团队带动力作为核心指标,破除“唯论文、唯职称”的桎梏。完善党组织“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打造“全要素服务矩阵”,从科研设备共享到子女教育保障,构建“事业有平台、生活有温度、发展有空间”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做强一个企业、激活一条产业链”的乘数效应。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让党组织成为人才成长的“孵化器”、产业升级的“加速器”,真正实现“党管人才”向“党兴人才”的转化提升。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选调生  张智奕)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