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杨英、全国人大代表董月琳分别在全国政协北京会议中心驻地、全国人大代表西直门国二招宾馆驻地,通过直播间与嘉宾、记者连线,讲述柳州依托市花洋紫荆构建“一花一城”产业链的实践路径。访谈中,两位女士佩戴的原创柳州紫荆花胸针引起关注——这枚以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粉色胸针,浓缩了30万株洋紫荆绽放的盛景,是柳州“一花一城”实践的“微型展台”。这场跨越千里的云端对话,由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唐云阳等嘉宾共同参与,揭开了柳州以“一朵花”开启生态经济链的转型密码。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
从“生态流量”到“经济留量”
“乡土彩化树种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柳州洋紫荆的成功正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典范。”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在回答有关乡土彩化树种产业该如何发展有关问题时这样说。她建议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文化赋能,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让一棵树激活一座城。
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月琳则从顶层设计切入,强调“一花一城”模式需打通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任督二脉”,她解释说:“我国已有近300个城市确立了市花,多个城市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花卉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产业链。柳州经验证明,以特色花卉苗木串联生态、产业与人文,能释放几何级增长效应。”她的提案直指“一花一城”国家试点建设,主张建立花卉苗木产业链延伸的标准化路径,将“生态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
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月琳
两位委员、代表的对话勾勒的不仅是粉色花海,更是一部城市“绿色基因”的重构史。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唐云阳复盘了柳州洋紫荆的发展轨迹:柳州自2007年提出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三个同步”发展思路,到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再到开展“花园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柳州201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洋紫荆,现在种植规模达到30万株,“紫荆花海”催生了花季经济新业态——每年春季数百万游客的到访,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唐云阳
从“一朵花”到“全链条”
杨英在回答乡土彩化树种产业化相关提问时,为产业链创新开出三剂“科技药方”:构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攻关;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将碳汇收益反哺养护;打造“四季花路”IP矩阵,以花海马拉松、植物疗愈季等场景激活文旅消费。
针对“一花一城”产业链的创新点,董月琳聚焦生态价值变现,提出制定城市绿化碳汇方法学,推动洋紫荆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当种树能生成可交易的碳汇,绿色投入就转化为永续循环的‘生态本金’。”她描绘的“种树—固碳—收益—再种树”模型,希望以柳州洋紫荆为范本,推动城市绿化碳汇交易试点从构想走向落地。
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李钊补充说,产业链已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短期可通过“企业+农户”实现种苗产业化,长期可规划精油提取等深加工集群。柳州环江滨水大道上的环江村依托“紫荆花海”成为“全国百佳乡村旅游地”,印证着“一朵花带富一方人”的共富逻辑。
从“一花一城”到“广阔天地”
关于“一花一城”模式的推广,杨英说:“期待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中国花卉苗木的影响力。”可以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平台,举办国际研讨会、技术培训班等活动,分享乡土彩化树种培育的技术和经验。她表示,希望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之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董月琳则希望国家将“一花一城”纳入“美丽中国”建设重点工程,支持更多城市申报试点。柳州还在探索“一果一城”,以柳州融安金桔为核心打造“中国金桔之乡”,开发金桔饮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这样的实践将形成“多点开花”的生态经济矩阵,进一步丰富柳州的城市内涵,为全国提供多元化发展样本。
在持续一小时的云端访谈中,柳州“一花一城”产业链的实践路径清晰呈现。从洋紫荆碳汇的“绿色账本”到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从“花园城市”提升到“一花一城”的全产业链,柳州用30万株洋紫荆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记者 杨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