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能+’行动”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且部署更加具体——“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从工业大模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从低空经济到智慧政务,这场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千行百业。党员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先锋队”,需以“敢闯敢试”的魄力、“善作善成”的智慧,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答好数智时代的“发展考卷”。
以“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答好“技术攻关”卷。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更是大国博弈的“胜负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直指我国AI产业链的“卡脖子”难题。党员干部需深刻认识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高校、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集中突破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底层技术;另一方面,要优化创新生态,落实“资源向青年人才倾斜”的政策导向,鼓励“揭榜挂帅”“容错试错”,让更多“DeepSeek”式的本土创新力量破土而出。
以“躬身入局”的实干担当,答好“场景落地”卷。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用”,其生命力根植于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土壤。政府工作报告锚定的"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三维路径,正通过无数基层实践转化为生动图景。在智能工厂,国产工业机器人突破"卡脖子"技术,让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实现从精密焊接工艺到柔性产线的全面升级;在终端消费市场,智能网联汽车与AI手机等产品见证着"中国智造"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的突破;在政务服务一线,各地政府通过政务大模型实现审批流程智能再造,彰显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无限可能。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唯有紧扣产业升级的刚需、民生改善的痛点,方能书写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答卷。
以“未雨绸缪”的系统思维,答好“生态构建”卷。人工智能既是“发展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变量”。政府强调“确保安全前提下推进应用”,党员干部须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技术防线,防范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风险。医疗机构AI辅助诊断系统需严格伦理审查,无人驾驶清扫车须完善安全标准,这要求党员干部牵头建立跨部门监管机制。培育人文温度,避免“AI替代干部”的形式主义倾向。AI可秒速生成执法文书,但调解矛盾、走访群众仍需干部“面对面”的温情,技术应用须以“辅助人”而非“取代人”为原则。 贡献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