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拂面,植树节再次如约而至。植树造林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面映照国家治理能力水平的镜子,是检验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维度。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生态文明建设恰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绿色共识”从理念认同到行动自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但长期以来,“重发展轻环保”的思维阻碍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破解生态建设与发展认知割裂的问题,关键在于培育“绿色共识”。要让公众认识到,生态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关系民族永续发展的“硬道理”,引导公众认知从“要我植树”向“我要植树”转变,增强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深度认同。只有实现从理念认同到行动自觉的转变,才能凝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责任链条”从单向施政到多元共治。传统的生态治理往往依赖政府“独角戏”,这种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破解生态治理责任链条断裂的问题,需要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行动的多元共治格局。要明确各方责任,建立起“谁植树、谁管护、谁受益”的良性机制,实现从政府的“独唱”转变为社会各界的“合唱”,进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只有织密责任链条,才能确保生态建设取得实效。
“长效机制”从短期行为到持续发展。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为避免生态建设的短期化倾向,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把植树造林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等统筹推进,不仅注重短期任务的落实,更着眼长远发展,强化建设成果的跟踪问效。只有建立起科学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优化。(丰城市剑南街道 邹志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