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和根基,创新驱动根本在于人才驱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稳”的态势巩固延续,“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各地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大人才观”聚才、育才、用才,加快把人才资源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
“大”即格局要大、眼界要广,体现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不同类型的人才,既有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又有乡村人才、老年医学专业队伍等等。人才“蓄水池”的水源应当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既要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才引智,加快建设与产业配套的人才集群,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良好局面,又要跳出传统“人才”概念,树立“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人才观念,深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让真正有才有心的优秀“蓝领”破土而出。
人才引进是基础思路,人才自主培养更是长远之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大人才观”要把眼光聚焦在“人”身上,不能急功近利。要建立全方位人才培养和研究体系,通过搭建“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堵点,不断拓展人才教育培养的范围和层次,加速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帽子”问题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学术氛围,用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让人才在与之匹配的岗位平台中各展其能、各尽其才,为真正能干想干、担重担险的人才搭台子、架梯子。(作者:钱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