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把党的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群众“家门口”是生活的最前沿,是情感的归属地,更是党的工作必须深耕的责任田。唯有将党的阵地前移、服务下沉、力量凝聚到群众家门口,才能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党的温暖触手可及,让群众幸福落地生根。

筑牢“家门口”的红色堡垒。将党的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首在夯实基层根基,打造群众身边的红色阵地。要构建“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将党的组织嵌入基层神经末梢,让群众推门见组织、遇事找党员。优化阵地功能,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建设“家门口服务站”“田间微驿站”,集成政策咨询、矛盾调解、农技服务等功能,打造“10分钟服务圈”,让群众需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激活先锋力量,设立“党员责任区”“先锋示范岗”,引导党员亮身份、领任务、办实事,在乡村建设、邻里互助等事务中当好主心骨,让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

延伸“家门口”的服务触角。党的工作延伸到家门口,必须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将服务精准滴灌到生活细微处。开展“三张清单”解民忧,通过“敲门行动”“民情茶话会”收集群众诉求,梳理“需求清单”,回应群众养老、教育、医疗等高频需求;整合驻镇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汇总“资源清单”,盘活辖区资源蓄水池;将需求与资源精准匹配,形成“项目清单”,落地“助农助销”“乡村课堂”“医疗下乡”等实事项目,做到群众点单、党委派单、多方接单。数字赋能提效能,开发“智慧社区”APP,开通线上议事厅、微心愿认领、服务预约等功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针对老年人群体,保留线下服务窗口,不让数字鸿沟变成幸福鸿沟。

激活“家门口”的治理活力。把党的工作延伸到家门口,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凝聚人心、培育自治土壤。培育家门口自治力量,组建“银发顾问团”“青年智囊团”“妈妈帮帮队”等志愿队伍,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推广“村口议事角”“乡村微提案”,引导居民共定公约、共管事务,实现村里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管。厚植文化浸润人心,开设“红色影院”“家风讲堂”,用群众语言讲好党的故事、传递党的声音。打造“邻里文化节”“社区达人秀”,以活动聚人气、以文化育认同,让“陌邻”变“睦邻”。建立“群众评效体系”,构建治理闭环,建立“群众评、党员议、组织考”三位一体评价机制,让党员干部接受群众“点赞”“拍砖”。

(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选调生 张国斌)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