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了推动基层治理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迈进,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探索现代村社建设的新思路、新亮点、新模式。这不仅要把“准”方向,还要动“真”感情,更要做“实”效果,让基层治理“活”起来,幸福底色“亮”出来。
方向“准”,心连心做好群众工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基层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是要确保村社服务的“供”,可以精准对接群众生活的“需”。如何精准把握工作方向、精确聚焦群众所需,要根据每家每户的成员组成、居住情况、健康状态等进行分类分级,确保服务资源分配合理、服务质量保障高效。尤其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低保户等特殊群体,要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周至少三次“主动上门”提供服务、“把脉问诊”询问需求、“对症下药”排忧解难。从有事帮忙办,代买药品、代办各类证件“帮做事”,再到无事拉家常,有事没事到群众家里“捞事做”,把准方向,用心用情、织密织牢基层服务“保障网”。
感情“真”,便民化建设服务阵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党群服务中心、“爱心之家”、“红色驿站”等便民服务阵地作为政府转变工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的积极探索,不仅是联系服务群众、推出便民举措的“第一窗口”,更是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现代治理理念的重要支撑。要突出功能导向,通过入户走访征集民意,在阵地内配备共享网络、共享充电器、共享微波炉等共享设备,开辟百姓健身房、共享图书馆、邻里大客厅等公共空间,为辖区内及周边的群众提供“餐可加热”、“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等的贴心服务,将基层服务站点建在群众“眼皮下”,让温暖服务直通群众“家门口”。
效果“实”,联动式激活共富引擎。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殷切期盼,面对这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政府的宏观引导,同时更加离不开企业、社会组织及广大群众的深度参与和共同努力。一方面,基层村社在走访、收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要梳理形成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切实找准发力跑道,为扎实开展联建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社会多元主体作为“合伙人”入驻基层治理,尤其整合在外华侨、本地乡贤、村内能人等资源,通过“合伙人”的资金注入、技术支持、入股共建等方式,共同谋划重点项目、争取资金资源、提供技术指导、拓宽销售渠道、开展结对帮扶等,把各方力量拧成治理“一股绳”,持续铺就基层共富“新路径”。(浙江省温州瑞安市南滨街道办事处 叶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