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为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准确把握好三对关系,切实推动基层减负走稳走实。
把握“加”与“减”的关系,“轻装上阵”办好实事。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一减了之,而是要减去“形式”的束缚,加强干实事的动力。减负的初衷是让基层干部将精力放到干事创业上,放到政策落实上,让基层干部抗起应尽之责,办好民生实事。基层减负要“加”“减”结合,减去基层干部身上的“包袱”,增强基层干部干事的劲头,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谋改革、促发展、抓落实,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躬身一线察实情,扑下身子干实事,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把握“权”与“责”的关系。厘清边界明晰范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事无巨细。要解决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必须厘清权责边界。要搞清楚基层承担的工作范畴,明确基层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建立清单将基层履职事项明确下来。通过建立健全权责一致、权责明晰的工作机制,确保基层干部在履行职责时有足够的资源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通过明确界定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权限,可以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效率,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基层干部勇于承担起推动地方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
把握“显”与“潜”的关系,常抓不懈谋长远。基层减负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直之事”,减负不仅要做到当下改,也要做到长久立。不仅仅要看短期的“显”绩,也要看到长期的“潜”绩。相关的考核、台账、留痕等工作要规范整治,形成管长远、固根本的长效机制,让基层干部能够真正减负松绑。基层减负要建章立制、久久为功,对曾经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取得一定成效后进行经验总结,从思想与制度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写好基层减负的“后半篇文章”,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
(金华市婺城区委组织部选调生 丁阳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