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岩柯:国资国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中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院长 刘尚希:
国资国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还体现在国有资本。
科技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有很大的风险,需要资本支持。没有资本和科技的结合,很难有真正的科技创新的突破。“从0到1”的原始创新,尤其需要资本的加持。其中,国有资本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
广义上讲,国有资本分布在各个行业,也包括政府性引导基金。政府性引导基金这一类国有资本与“风投”类似,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当前,存在于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在创新中受制于管理体制。比如国有企业有利润率的考核,促使国有企业短期内更多是追求利润。而科技创新在短期内很难有收益,需要树立长远目标,这与国企的任期考核不兼容。
政府性引导基金也要考核,考核标准往往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风投性的投资项目,很难保证每一个都成功。如果所有的科技创新都能成功,那就不能称之为科技创新了。
所以,既要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也要对政府引导性基金的考核机制进行完善。设计好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履行科技创新使命的“指挥棒”极其关键。如果“指挥棒”设计得当,我们的科技创新将有很大的潜力。
怎么把国有基金、国有企业的资本引到科技创新中去,用好“指挥棒”极其重要。
“指挥棒”掌握在谁的手里?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怎么设计好“指挥棒”,引导国有资本投入到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项目中去,怎么激励国有企业愿意创新、敢于创新,而不局限于当前的财务利润,这就涉及一系列改革问题,尤其是激励相容机制的建立。
当前,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面临诸多难题。怎么实现企业和事业单位即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这里涉及到跨界的体制机制问题。企业属于经济领域,事业单位属于社会领域,二者的融合需要经济组织、非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如何理顺。这方面的改革不是现在提出来的,产学研结合也至少说了20年,但产学研结合的障碍到现在依然存在,说明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所以,要让国资国企承担科技创新的使命,更好地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质量的发展,关键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