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立足新时代新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新形态,培养政治过硬、创新拔尖的优秀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应成为中医药院校思政建设的重要来源。作为文化、教育属性突出的中医药院校,应时而动、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为形成和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中医药智慧和方案。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大思政体系
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实践提供深厚力量。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调和阴阳、动态平衡、仁爱济世、辨证论治等思想观念,都是极为宝贵的思政育人教育资源。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坚持立足传统、赓续血脉,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坚持守正创新,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思政观,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全面有机衔接,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增强青年成长的动力,夯实青年成长根基,厚植青年成长韧性,培育“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新人。
一是“固根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传承赓续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到凝聚思想认知、达成价值认同和实现情感共鸣的高度,“调配出”适合中医药院校青年学生“体质”和“脾胃”的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新模式、新形态,实现“德润于心”与“以文化人”的有机融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注入强劲有力的文化基因和澎湃伟力。不断丰富多元化思政育人实践主体,让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医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辨识度的中华文化标识之一。
二是“续血脉”,创新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实践形态,确保中医药事业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以中医药院校丰富的校史资源为基础,以校园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进行“儒医精神”“红医精神”传承教育,赓续“医者仁心”的担当精神,淬炼“大医精诚”的职业素养,践行“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培养“仁者爱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三是“走出去”,进一步拓宽思政育人实践场域,组织引领青年学生围绕国家需求,到基层、到西部、到偏远贫困地区,进社区、进医院、进企业等,提供有效公益医疗实践输出,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促进其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青年学生从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角度,增强对中医药的情感认同、道德浸润,坚定中医药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感受中医药发展和国家进步、人民需求的同频共振,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民族担当精神和政治认同的中医药人才。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与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大思政路径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政府、高校、企业等需要协同合作,形成一条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和应用的创新实践链条。具体到中医药院校,要根据国民健康发展重大需求和中医药学科发展动态变化,不断优化高素质、紧缺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布局,重点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
在各个环节和领域里,大学生思政工作要首位渗透、全程配合、加持赋能。围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育人理念,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专业技能提升与道德品质涵养协同、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整体上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确保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重任;持续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中医药学科交叉融合为“催化剂”,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学生道德品质淬炼要协同发力,引导学生以人民健康需要为研究对象,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人民健康福祉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聚焦如何进一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中医药学科优势,广泛搭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医疗健康服务,“学以致用、知识报国”。
突出数字赋能: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思政实现变革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当前推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当前,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可以进一步凸显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数字范儿”,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已成大势所趋。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者,要在把握时代大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基础上,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更新思政育人观念,全面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素养,有信心、有胆量、有能力充分借助并善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个“变量”,整合时代数据科技资源,进一步完善思政育人“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思政育人平台,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思政育人工作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扩大新时代思政育人丰硕成果“增量”产出。
就中医药院校而言,围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目标要求,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充分融合数字技术,明晰“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的逻辑思路,将中医药文化精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全环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探索一条中医药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路径。
中医药院校的思政建设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行稳致远。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院校青年学生的学习模式、思维特质、心理特点等,精准分析青年学生的真实成长需求,形成数字化时代思政育人一对一“数字建模”台账,利用大数据构建各类青年学生群体画像,为后续思政育人分类管理、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奠定扎实数据科学基础;要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利用好各类人工智能工具,实现教育引领青年学生现实空间与数字空间全衔接、线上与线下软联通、实体面对面交流与虚拟网络交流的协同发力,实现释疑解惑快、准、稳;要运用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和资源,创设更多思政育人工作场景,将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工作延伸到医疗机构,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红色革命博物馆、“红医”主题纪念馆、党史馆等,打造“云参观”“云课堂”,开展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思政育人,生成符合中医药院校学生风格、学生话语、学生情感的思政育人数字化资源库;要将可感触、可视化的中医药院校校本文化资源、思政育人理论资源与社会发展中生动鲜活的实践素材引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青春话语、“网言网语”,让思政育人的理论“活”起来、人物“亲”起来、资源“动”起来,实现“空间+时间”“理论+实践”“线下+线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力,使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具向心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更突显青春活力和“本草香气”。
同时,引导好青年学生厘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避免过分沉溺于数字世界感官化、碎片化、即时满足化等虚拟体验;坚守科技伦理和学术规范道德标线,遵循法律规范、守好道德底线,避免出现数字化时代大规模学术不端等问题;引导思政工作队伍守好思政育人工作的“主渠道”、种好“责任田”,而非沉溺于人工智能的“便捷、省力”,热衷以机器、算法等数字网络空间代替正常的面对面交流沟通的现实场景……所有这些潜在的问题,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都需要与人工智能助力当前思政育人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协同发展。
综上,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构建起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工作新形态,赋能思政育人工作实现变革式、增量式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经受严格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能把时代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许党报国、为民奉献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为推动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山东中医药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