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网评> 正文

学习三中全会∣高 莹: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这不仅体现了对改革复杂性和系统性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提供了持续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对于谋划和推进改革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改革的本质和规律,确保改革举措的协调与配套,从而实现整体效能的提升。

系统观念:增强改革协同性的关键

系统观念是增强改革协同性的关键,它强调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方式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确保改革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坚持系统观念,意味着在实践中必须将改革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充分认识到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不是孤立开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只有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才能正确处理好各领域改革之间的关系,确保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协同性。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避免孤立地看待某个领域的改革,而是要将其置于整个系统中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整体优化。

系统集成有助于我们揭示改革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联系。许多表面看似孤立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创新能力不足等,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只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单纯依靠末端治理无法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形成合力。系统集成还有助于提高改革的预见性和可控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评估改革举措的潜在影响,避免或减少负面效应。

全局观念:把握改革大势的基本前提

全局观念是把握大势的前提,它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局部的、眼前的、直接的问题,更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把握整体的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确保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连贯性和前瞻性。

改革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甚至存在冲突。坚持全局观念,意味着在实践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改革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例如,在土地制度改革中,既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又要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同时,我们还需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避免出现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情况。

改革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发展。坚持全局观念,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不能为了短期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而应该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坚持全局观念,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的话语权,维护好国家长远。

战略思维:谋划改革思路的重要基础

战略思维是谋划改革思路的重要基础,它是指在决策和规划过程中,从宏观、长远、全局的角度出发,对改革的方向、目标、路径和方法进行系统性、前瞻性思考的能力。

战略思维强调目标的明确和实现路径的规划。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例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明确的战略规划。同时,我们还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战略思维不仅关注目标,还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作用机制。例如,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例如,在金融领域,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是确保改革稳定性的关键。通过底线思维,我们可以预判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

作者:高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