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美丽乡村: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自2003年启动以来,“千万工程”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浙江农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要想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就要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凝聚人的作用,实现群众从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直至“主导者”转变,乡风文明蔚然成风,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汲取地域文化养分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乡村文化振兴要在“接地气”的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文化认同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立足乡土民情,支持打造农村“文化礼堂”,开展“传家规、立家训、扬家风”活动,传承优秀家风,传播社会正能量;大力建设村镇“乡村振兴讲堂”,通过邀请身边好人到讲堂宣讲,进一步引导村民树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将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寻找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建立价值共识、实现道德传承,为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载体形式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效能的关键环节。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离不开对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而优秀文化的传播则需要立足于载体形式的创新。依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因村制宜大力开展送戏下乡、8090宣讲、赠阅图书、文化结对帮扶工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更多优秀文化带进乡村,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发挥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亲民和文化为民的功能,为文化振兴聚能提效。

需求本位是打通文化下乡“最后一公里”的必要前提。坚持需求本位,立足地方实际,打造业余文艺队伍,开展民俗活动,广泛吸引村民参与文化活动,推动政府“送文化”向群众“种文化”的转变,打通文化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丰富时代内涵是强化文化育人功能的核心推动力。“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要引导村庄制定、修订村规民约时,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利用主要道路沿线、村道墙壁等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型宣传牌、灯箱广告、灯杆条幅、主题墙绘,培育村民树立诚实守信、崇尚科学的价值观念,为文化注入时代内涵,更好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作者:周雪曼)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