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救治模式和技术不断更新演变,保持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沿性,在推动湘南区域内创伤医学的进步和提高群众的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南华附二医院依托创伤中心,聚焦学科建设,结合多学科优势,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已建立一套极速、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生命救护体系,正加强优势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创伤联盟”方式共同打造衡阳创伤救治“一小时生命圈”。2024年4月17—19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央权威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到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开展了课题调研,本网陆续刊发调研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是15-29岁青壮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但即使是急救水平发达的美国,在急救力量到达之后,仍然有40%的死亡率,生命救治能够提升的空间很大。比如,美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事故伤员未能直接送往救治水平更高的一级或二级创伤中心。从美国的统计数据来看,科学有效的急救可以将交通事故伤亡降低20%。
在交通事故创伤救治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有三个环节:分别是现场急救、急救转运和院内治疗。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要素贯穿始终,分别是缩短救治时间和增强救治能力。创伤救治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窒息和心肺脑复苏术黄金时间,伤后4分钟内,在此期间应及时清理通畅呼吸道,针对心搏骤停或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心肺复苏术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控制出血黄金时间,伤后10分钟内;休克控制黄金时间:休克发生后的30分钟内,在此期间需要及时处理以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手术黄金时间,伤后1小时内,需要针对胸、腹、盆腔的内脏损伤出血、严重的颅脑损伤等危及生命的病症进行手术治疗。
公安部历来重视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事故伤员救治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地域广阔、包括急救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发展很不均衡,要提升缩短救治时间和增强救治能力这两个核心救治要素的水平,非常依赖专业性创伤中心以创伤救治理论为统领,结合当地实际,指引、带动和辐射构建整个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
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车路管理等交通安全要素相对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事故多发、伤亡程度往往也更高,对构建科学有效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的需求更为迫切。有所遗憾的是,我国创伤的科研、技术等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我有幸调研了该院设立的创伤救治中心。3天密集的现场调研、走访讨论,让我对该院及其创伤救治中心的发展历程、建设情况、运营管理情况、辐射带动情况、救治成效、下步发展思路等有了具体、全面而又不失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查阅相关文件,与行业专家交换意见,听取衡阳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初步得出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救治中心较好引领构建了衡阳地区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的结论。得出这个结论让我欣喜,这意味着其初步探索出了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有效开展包括交通伤在内的创伤救治的有效模式,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惠及更多创伤患者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姑且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创伤救治的“衡阳模式”。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引领构建了衡阳地区创伤救治体系。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湖南省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建设医院、省域医疗中心。其创伤救治涉及的各专科实力均较强,依托该医院设立的创伤救治中心,在创伤救治,特别是危重创伤救治方面实力不俗。该院通过组建医联体,与县级医院医生,尤其是急诊科和重症专业科的医生建立深入交流机制,联合县级医院共同培训基层医院(乡镇医院)的医生,实现市-县-乡镇三级创伤救治网络的医疗资源覆盖,明确各级医院救治范围及救治能力,明确创伤患者的评估机制,转运标准及流程。对伤者信息及伤情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实时沟通,专家指导,持续监测,动态更新。该院还与市交警支队合作,签署关于贯彻落实市交警支队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警医联动”合作框架协议,并在衡阳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的主导及授权下,牵头组建衡阳地区交通伤救治网络。可以说,衡阳已形成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集中收治严重创伤为龙头,以各医联体医院为救治点救治一般创伤的创伤救治体系。
(二)以创伤中心为核心,实现了与院前急救、院内专科治疗的有效联动。衡阳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应该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为核心开展建设。为在技术和管理上均适应这种创伤生命救治的新模式,创伤救治中心做了大量的探索、创新和努力。一是充分考虑医院分科、管理等实际情况,投入1.4亿,建立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创伤一体化救治区域(包含急诊、抢救、影像、复合手术室、TICU等区域),配备了各种创伤救治的医疗设备。二是以急诊科为基础,充分发挥急诊科在院前急诊、院内急诊及危重患者的初诊、抢救、损伤控制、生命支持及脏器保护功能等方面的技术、管理优势,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建成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急危重症一体化模式”“医联体、警医联动,加强院前及院内信息实时互通”“创伤救治和专科救治、康复治疗无缝衔接”。三是该创伤救治中心所属的急救中心配备有 7辆抢救型急救车、10余位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在救护车转运过程中,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无线电话将患者病情告知急诊科医生,医院可提前完成相关人员和急救设施的必要准备,以便到达医院后迅速、妥善地安置患者,并实施必要处置;急救车内配备有移动呼吸机、可视喉镜、便携式 B超仪等设备,将“ICU”前移,满足院前急救中随机性强、流动性大、病症复杂的特点,有效提升了现场急救能力。
(三)打造创伤救治核心团队,着力培养更多种类、层次的创伤救治人员。创伤救治中心申请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建设单位,湖南省创伤骨干培训基地,湖南省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刘文捷创伤及危急重症研究重点实验室,衡阳地区创伤质控中心牵头单位,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衡阳地区,湖南省第一目击者培训基地。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提升团队成员创伤救治的核心技能,每年50万元作为学习培训经费,创伤救治重点学科建设经费300万元/3年,着力提升院前急救、急诊、手术、介入、修复重建、康复等创伤救治核心技能。二是积极开展行业、医联体、院前急救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举办了中国创伤救治高级培训班暨湖南省继续教育项目暨严重创伤救治急救培训(150人)、全国首届开胸复苏暨创伤中心核心手术技能培训班(29人)、湖南省第一、二期创伤救治骨干医师同质化培训班培训省内外医生共22人),面向医联体成员单位开设培训班10余次,每年接受医联体内单位进修、短期培训等200余人次,建设和运维了远程医学平台,每年提供远程教育、远程会诊、诊断等业务指导与服务1万余人次,医联体单位内上转、下转患者数量年增长速度大于10%。2021-2023年接收创伤方向(急诊急救、麻醉、脑外科、骨科、普外等)进修人员(3个月及以上)200余人次。三是第一目击者培训。制定面向交警、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应急急救培训,联合其他医院共同培训第一目击者6.2万人(学校、场矿、商场、机关等)。
(四)取得了初步的救治成效。从2019-2023年数据来看,创伤救治中心取得了较好的救治成效。由创伤救治中心救治的病人数,从2019年的每年165人,上升到2023年的557人,救治的创伤评分大于16分的严重创伤人数从98人,上升到412人,严重创伤人员比例从59%持续上升至74%,但整体救治死亡率却从16%持续下降至9.5%。从衡阳市交警支队获取的数据显示,双方签订《“警医联动”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的2023年,衡阳市城区共开辟绿色通道348次,成功抢救危重症伤者355人,其中颅脑损伤为主175例,占比74.7%,腹部损伤为主82例,占比35%,胸部损伤为主170例,占比72.6%,多发伤112例,占比47.8%,整体成功救治率高达85.1%。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创伤救治中心为核心初步构建的创伤救治体系,打造了二三线城市创伤有效救治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救治成效。但需要看到,创伤救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推进相关体系建设的日趋成熟,建议要进一步做好创伤救治流程的标准化工作、提高救治协作水平,要进一步应用信息系统增强院前救治、院内急诊、院内专科之间的高效联动,进一步增强与政府的合作,真正将创伤救治中心打造成为多发伤、创伤重症集中收治的中心、培训宣传的中心、指导和质量控制的中心,以及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中心。
(作者:周文辉,系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机动车辆安全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