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原创】打开数字新空间 开创思政新局面

【编者按】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围绕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治理》新媒体开设“大思政课”专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系列深入探讨。本期邀请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晓华等撰文进行阐释。

思政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正迅速地嵌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我们需要全方位地认识和把握数字媒介、数字空间以及数字图景等对人类世界的颠覆力、塑造力与影响力。数字技术同样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业态,教育数字化已然势不可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回答好数字时代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答题,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树立数字空间理念,打开思政育人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场域中展开,空间始终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空间配置方式,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衍生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新形态——数字空间。数字空间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数据资源转化成育人资源并施加数字教育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数字化场域。数字空间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从现实物理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网络媒介空间、智能虚拟空间等多维空间迭代而来,呈现出扁平化、系统化、智慧化新趋势,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强感知、重交互、深融合、强反馈等优势,以满足思政育人的差异化需求。

开辟数字新空间,打造思政育人新场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需要打造教育新场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是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创新与形态重塑的过程,“数字新空间”在全面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有效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必须对思政教育数字空间设施、空间资源、空间应用与空间叙事进行统筹布局与系统推进。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打造教育新场景,用育人终端需求拉动数字教育空间供给。以数字技术架构跨维度的数字空间,以数字孪生映射多场域的场景情境,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规模的数字教育空间,构建出跨时泛在的育人环境、跨域离场的育人场景、跨界协同的育人格局。

警惕数字空间风险,坚守思政育人底线、防线。数字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就数字空间而言,其具有数字孪生、虚实交融、真假交织、边界模糊、主客颠覆等特征,不加防范便会产生诸如数字崇拜风险、数字安全风险、数字算法风险等,进而背离育人初心、削弱育人实效。因此,要制定数字教育应用的规范体系,积极防范数字技术对思政教育带来的风险挑战。完善思政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数字资源融合共享,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坚持“育人为本”理念,秉持“数字向善”宗旨,确保思政育人在数字赋能中的主导性。

坚持数字空间与数字思政相互赋能,实现数字技术、思政育人“双向奔赴”。“数字思政”不是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实现“思政育人—技术赋能—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思政教育实践的空间基本形态,搭建了互联互通的教育空间,也畅通了思政育人资源路径,激活思政教育新生态,助推“数字思政”发展大势。同时,要切忌“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育人”“重硬轻软”等“两张皮”的问题。借助数字技术的新优势,契合数字主体的新特点,建构贴近数字主体生活实际、思想诉求、行为习惯的数字空间,更好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变成现实;科学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拓宽新型数字教育空间应用场景,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防范数字空间下的教育“空场”“缺场”“离场”,推动思政教育与数字空间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2BKS1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秦晓华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邱耀立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