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文化传承发展是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期新征程,肩负文化传承时代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历史教育工作应有之义。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对历史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那么怎样才能践履好这一历史使命呢?

一、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历史教育工作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教师必须讲好历史文化故事,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和现代技术手段,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课堂的历史文化底蕴,凸显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当代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凝结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其重要使命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源头活水。在历史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

三、坚定文化自信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思想文化、发达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是一部常学常新、百读不厌的智慧之书,为立德树人、培土固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是我们坚持文化自觉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的底色。历史教师要肩负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引导学生赓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提振信心、凝聚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芳华。

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所以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引导青年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显得至关重要。文化是精神标识,也是认同之源。爱我中华,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历史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只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才能进一步增强文化的自信自强,才能心中有底气,手中有力量,脚下有根基,立场更坚定。

五、坚持胸怀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深厚内涵,对于世界和全人类,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在历史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胸怀天下,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共存共荣,并从自身社会实际状况出发,取长补短、臻于完善;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为全球治理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历史教育应肩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使命,历史教师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周斌顺,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