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重庆理工大学:以“五方联动”活跃“大思政”课堂

大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重庆理工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五方联动,紧抓课堂这个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能的关键,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理念活跃课堂。

课管标准化:形成管理新合力,寻求最大公约数

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应从教育者、管理者着手提升规范意识、进行规范建设。学校抓谋划、强统筹,聚焦课堂管理进行规范建设。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教务处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配合,院系落实推进,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系列规范确定。学校发挥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优势,编制《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重庆理工大学思政教学工作指南》。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课堂规范建设,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教学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探讨思政课必备的教育教学形式与教学辅助要素,在充分发挥全院教师教育教学优势与学科学养积淀的同时,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形式、教学管理要素、教学环境布置上的最大公约数。书记带头走进课堂,带头进行教学细节打造,带头进行思政规范确立,每一年的书记课堂成为全校学生们竞相追逐的精彩一课。

学校通过调研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是课堂管理的延伸,确立了以教学管理促课堂管理的思路。学校围绕思政课程建设要求进行严格对标,根据思政课的教育规律制定人性化与规范化兼具的规范,明确教学管理有机融入课堂管理的标准、要求与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型约束与引导性作用。学校确立了教学评价与教学督导全程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念,引导全体学生全程、全员参与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课堂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学校持续强化教学监督,明晰教学监督的规范与规程,围绕课堂实效将督促的规则性与引导的人性化结合起来,配置、建成了专家型督导队伍,通过提升督导工作的规范化助推课堂管理的科学性。

课改数字化:融合新质生产力,利用智媒新技术

学校积极思考新质生产力如何与思政课堂融合这一重大课题,积极在思政课中融合智能化思政教育资源,谋划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格局。学校利用理工类大学的技术储备与技术优势深化课程改革,结合当前思政课新特征,积极思考数智化环境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问题。学校在抗战文化、兵工基因、红岩精神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通过“情景式”融入学、“沉浸式”常态学,积极围绕学生们的兴趣点进行场景式、融合式的设计,通过精心设计使得学生在体验与体悟中进行先进理论的学习、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具有相应技术储备的学院积极合作,就虚拟仿真等工作进行部署,在数智化改革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新质生产力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标杆“树起来”,红色情怀“立起来”。

学校不仅在数智化促进课堂提质上趟出了新路径,还在利用数字化减轻教师负担方面做出了新尝试。学校根据数字化背景下学生的知识接受习惯、信息浏览习惯、理解阐释习惯进行系列数字化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们对雨课堂等数字化技术进行运用,混合式教学、翻转教学等在思政课堂得到广泛展开。通过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大量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回应学生所想的同时减轻了教师们不必要的负担,从而使得教师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中去。

课研融合化:坚持学术化生存,倡导研究式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互为体用的关系。这是近年来学校教师们通过身体力行得出的结论。学校近年来引导教师们形成教学与科研共进的意识,不仅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还督促科研名家到思政课堂与学生交流。通过示范展示了教师如何通过教学促成深层次的科学研究,通过力行讲清了学者如何通过科研反哺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学校已涌现出一些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齐头并进的全能型思政课教师。学校教师们的教研共进意识已逐步形成。

课堂教学的经验需要总结,教学研究的深入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必要的知识积淀与技术储备。学校大力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教改教研项目和优质课程,鼓励教师发表教改文章,鼓励教师参加思政课程教学研究会与教学研究培训。学校获批市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项,获评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近年来,既在教研教改项目立项、教研教改论文发表上获得新突破,更在提升教师们的教研融合能力、提高教师们的教研实效上取得新发展。

课训细节化:提升教师训练度,发挥学生主导性

教学环节的精心打造、细致打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学校围绕教学环节设计加大课训强度,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力度。学校督促各基层教学组织做好集体备课活动,持续鼓励学校老师参加各种课程建设活动。教研室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教研活动,做好教研记录。学校持续加强对2023版新教材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加强研讨交流,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特别是围绕新课程、一流课程强化课训力度,已在各门思政课的课训中获得扎实效果。

课训不应局限在课堂和教研室,广阔的社会舞台与实践场所也是课训的好平台。学校围绕思政实践环节加大课训力度,以更吸引学生的形式将课训延伸到广阔舞台。学校挖掘红岩精神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源,号召师生们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展示优秀校友,创造性地实现了课堂与舞台的结合。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全程参与创造性的课程设计与训练,打造原创话剧、小品《余祖胜》、舞台剧《黎明的召唤》《士继门》。学生们不仅学在其中,也动在其中,引起强烈反响。学校积极提升与其他院校的互动程度,提高实践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利用“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牵头单位这一平台与身份进行各种实践平台的打造,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入选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讲红岩、学红岩逐渐成为学生们热情追求的对象。学校持续思考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的形成与培育,积极扩展新的实践平台与实践基地,与党校、其他场馆等建立紧密联系,将思政课的课训放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 

课赛常态化:形成适当竞争性,提升课堂联合度

学校在思政课堂中大力推进竞争意识与竞赛意识,将进行必要的比赛与竞赛作为推动课堂效果的手段。实施以赛促进战略。学校持续组织教师们参加院级教师技能大赛、校级教学比赛、市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国家级各思政专项教学比赛等赛事。近年来,学校教师在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在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国家级各思政专项教学比赛中亦多有斩获。学校精心组织,并制定各课赛相互衔接、逐层推进、团队参与、轮训轮休的制度,通过竞赛提升教职员工的团队意识,磨合队伍,提升集体荣誉感。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学校实施联合课赛战略,通过配备精干力量,在课堂联动方面做了精细筹划。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的其他学院结对,形成了十五个“一对一”课程思政项目组,进行了相应的听课、磨课、练课、赛课等工作,在课程结对建设、课程联合比赛等方面与相关合作单位、实训基地合作,将联合课堂搬到军舰上、场馆里。2023年11月21日,在166珠海舰上,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建川博物馆三方携手,同台竞技,联合赛课,取得极好的社会效果。学校利用理工科院校广阔的企业实习平台、厂矿研习平台、兵工特色平台形成了一系列联合课赛研究成果,形成了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联合课赛的氛围,大大提高了课赛的参与度与教师的获得感。(作者:康骞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