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时事洞察 > 正文

从“两个结合”探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两个结合”丰富了乡村全面振兴的优质机能

“两个结合”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两个结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味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时,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求,优先解决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短板问题。

其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例如,在乡村治理方面,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互助、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关系;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利用传统工艺、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产业。

总之,“两个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充分理解和运用“两个结合”的思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两个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养分

“两个结合”中的“第一个结合”,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的特色风貌,发挥乡村地区基层治理的先天优势。党在乡村基层治理中从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反思完善,在实践中创新总结,主动学习新的方法和思想,保证群众服务的同时,农村经济能稳定发展。

“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既是对第一个结合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自身不断完善总结、直面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做出的又一次理论推进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特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与中国乡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体系,有条不紊地发扬乡村地区符合时代脉络发展的显著优势,促进民族振兴的本土文化,这既给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和实践路径,也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传承。

首先,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上,城市与乡村被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之间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但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强调城乡融合,通过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这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和乡村的 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和帮助,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产业和生态相融合强调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提倡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农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这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保护和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两个结合”揭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意蕴,即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与生态相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目标。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及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而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实践基础。

“两个结合”产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又将回归于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载体的实践之中,这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性,是不断在新的历史实践中补充与发展的,同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思想价值。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立足五千年中华文明,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色”研究透;扎根生动的发展实践,精准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色”;着眼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根本目标,细致打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色”。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不断拓展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总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对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根本指导,也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实践基础。

其次,走中国特色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为“两个结合”发展创造了新境界。

走中国特色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为推动“两个结合”创造了空间。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论述,蕴藏了关于乡村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包含了大量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揭示了乡村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推动了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全面振兴道路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根基深植于农耕文化之中。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耕文化的滋养。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农耕文化的精髓依然深入人心,继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弘扬农耕文化,挖掘其在现代农业、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价值,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总之,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乡村是其基本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涵,核心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文化空间。

“两个结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可能

从“两个结合”的视域分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地见效的实现路径,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以统筹协调的方式发挥“两个结合”的指导性作用。

一要系统总结乡村振兴实践经验。我们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聚焦农村的实际情况,要不断总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深入挖掘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提炼。同时,要注重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新结合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例如,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品牌;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三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基层党组织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两个结合”的重要平台。因此,需要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升其组织力和领导力,以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需要关注基层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服务和文化体系,提高基层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无论是振兴产业和文化,还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民都是重要参与者。因此,激发农民主体性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农民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主体。农民主体性从两个方面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是可以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激发农民主体性实现治理需求有效,推动治理供求匹配, 提高农民获得感,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二是可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促进治理现代化。激发农民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作者:北京联合大学 雷时雨)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