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学校思政课建设里程碑式的跨越

——写在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之际

近日,卢黎歌、李丹阳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发表了题为《学校思政课建设里程碑式的跨越——写在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之际》的理论文章,全文如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重要讲话),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1]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习近平“3·18”重要讲话是我国学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五年来,我国思政课建设在“3·18”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踔厉奋发,改革创新,实现了根本性、全局性的跨越式发展。

一、思政课建设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

理念是人们对某事物的想法和看法。《辞海》对“理念”的解释,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理论,观念”。理念对于人的行为起到预制作用,因此对于指导实践十分重要。五年来,思政课之所以能够实现根本性、全局性的跨越式发展,与党和国家对于思政课建设的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思政课建设理念的战略性思维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3·18”重要讲话的过程中,最明显的是在思维上改变了对思政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这就是,跳出课程、教学、教育的视角看待思政课,从百年伟业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思政课建设。

1. 从百年伟业认识思政课重要地位的战略定位。百年伟业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对于理解思政课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百年伟业要求思政课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思政课始终是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正确政治理论观念的重要渠道。因此,从百年伟业认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有助于将其定位为关键课程,重视其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其次,百年伟业要求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百年伟业认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有助于将其定位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的重要平台。最后,从百年伟业认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有助于加强思政课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思政课不断调整和完善内容,注重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因此,从百年伟业认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有助于不断推动思政课的发展和创新,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思政课重要地位的战略定位。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敏锐地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论断。思政课建设需要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来认识。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一世界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摆脱就思政课看思政课建设,就教育谈教育的思维局限性。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待,怎么才能使我国教育在激烈的世界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文化竞争中为国家提供优秀人才?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并且具有竞争优势?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为什么具有核心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都会涉及认识思政课重要地位的战略定位的问题。

(二)对思政课的精准定位和高度重视

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思政课的地位作用,可以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为思政课的精准定位和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奠定认知基础。

1. 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精准定位。思政课建设理念的跨越式发展,首要体现在对其精准定位上。这一定位的核心在于将思政课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首先,明确关键课程的使命。关键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方面。因此,其使命是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确定关键课程的重要性。关键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应当被视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充分认识到关键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够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次,注重关键课程的内容设计。关键课程的内容设计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注重实践应用。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受益,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最后,重视关键课程的教学方法。关键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从党和国家全局战略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精准定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3·18”重要讲话对思政课的精准定位,改变了人们对思政课的看法,纠正了一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使思政课受到了高度重视。

2. 对思政课高度重视才能使“定位”落实“到位”。重视是指认识到重要性而认真对待、摆在应有位置。重视思政课的主要体现是对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位、作为到位。重视分为不同内涵、不同层次。从内涵而言,有形式重视和实质重视。有一段时间,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故而采取了形式重视的态度,表层热热闹闹,但教师和学生“无感”。实质重视,是从内心真正认识到思政课的定位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从层次而言,有一般重视和高度重视。采取单列指标(编制指标、晋升指标、评奖指标)、拨专项经费、配备现代技术设备、给足课时的方式支持思政课,是一般重视。而学校领导深入到思政课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查找原因、研究解决之道,把自己学校的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欢并且终身受益的“金课”,让思政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应有作用,这才是高度重视。

(三)对思政课意义价值的深化认识

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思政课理念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对思政课意义价值的深化认识。首先,深化对思政课意义价值的认识意味着更加清晰地把握思政课的定位和功能。不仅要理解思政课作为一门学科的特殊性,更要认识到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深化对思政课意义价值的认识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因此,深化对思政课意义价值的认识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轨迹,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深化对思政课意义价值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思政课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实现思政课理念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对思政课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更新和重新认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总之,深化对思政课意义价值的认识是实现思政课理念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不断加深对思政课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思政课的实践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二、思政课理论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年来,思政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响应时代召唤,不断创新理论和教学实践,思政课理论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提出了思政课本质的新命题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2],这一新命题的提出为思政课理论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首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突出了思政课的教育性质。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讲道理,思政课可以深入学生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达到更深层次的教育效果。其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彰显了思政课的政治性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传播渠道,思政课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任务,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再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体现了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担当。作为思政课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政治品德、丰富的理论知识、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卓越的教学能力,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激励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政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来。最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和学生需求,思政课应当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切实让思政课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为思政课的理论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只有不断强化讲道理的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提出了思政课改革“三性一力”的导向

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更新,在于明确思政课改革“三性一力”的导向,即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首先,思想性是指思政课应当具有引领学生思想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理论性是指思政课应当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水平,能够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再次,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应当具有亲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针对性是指思政课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真正受益。这种“三性一力”的导向明确了思政课改革目标和方向,推动思政课朝着更高质量发展。

(三)提炼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3·18”重要讲话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出发,对思政课程各层次、各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这一原则从多个角度规范和引导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体现了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补性,促进了思政课跨越式发展。第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3],强调思政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程的基本功能,要以深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这一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能够明确传达政治观点,又能够用理论观点解答学生疑问,从而确保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第二,“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4],强调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这一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第三,“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5],强调思政课教学既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又要具备批判精神。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既要积极传达正确的思想观点,又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和剖析,从而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第四,“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6],强调思政课教学既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又要注重实践性。这一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第五,“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7],强调思政课教学应该有统一的要求和目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这一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第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8],强调思政课教学既需要教师的主导,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一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第七,“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9],要求思政课教学既要坚持灌输性也要坚持启发性。这一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传达正确的思想观点,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启发式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0],强调思政课应该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但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四)总结了思政课建设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思政课理论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是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需遵循的基本规律。首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1]是思政课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一概念强调了思政课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课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中小学一体化螺旋上升是思政课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律。这一理念意味着思政课程在不同教育阶段之间应该形成一体化的发展链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一个持续上升的螺旋发展路径。这样的一体化发展能够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系统和连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2]也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规律之一。这一概念强调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分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一段渠”,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保证思政课程的丰富“水量”和引领正确方向的地位,同时要注重“一段渠”的覆盖面广和隐性教育的作用,确保两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最后,同向同行是思政课建设的又一重要规律。这一理念强调不同层级的思政课程应该保持一致的方向和行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相通、思想融通、内容联通,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保障。

(五)深化了思政课与各种教育资源的结合

思政课不能“单兵种作战”,只有与各种教育资源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而言,这种结合包括课程思政和大思政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在学校80%的课程是专业知识课,这就决定了其他各门课对学生的做人做事都有着深刻而具体的影响。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这种结合方式不仅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而且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广泛性。大思政则是指利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如讲座、论坛、演讲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知识和理念。通过大思政,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激情,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结合方式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深化思政课与各种教育资源的结合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中,以及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三、思政课实践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践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认可、内化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破除“信息茧房”现象,搭建起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桥梁。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逐步普及的今天,实践教学改革更为重要和紧迫。

(一)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扩展

思政课改革在实践层面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其显著特征之一在于思政课逐步由传统的现实世界教学范式向虚拟世界扩展,呈现出富有前瞻性和深度启迪性的特质。这一扩展源于对传统教学的局限认知,通过融入虚拟技术等新兴元素,推动思政课向更为开放、沉浸和互动的虚拟学习环境迈进。首先,思政课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扩展,凸显于虚实切换的教学框架。情境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将学生纳入特定场景,使其对亲历场景或事件进行观察、反思,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将新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而借助“元宇宙”技术,思政课教学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具身体验,超越传统图形交互,学生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体感交互,如说话、眼动、手势、肢体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互动。这种实践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感知体验。例如,在讲授具体历史事件时,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亲历相关环境,使学习更为生动、深刻。当然,如何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理性反思,则有赖于下一步创造理念的深化和技术的改进。其次,思政课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扩展,构建于开放的教学环境。“元宇宙”在线教学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本地课堂教学与异地社会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共在”形式。在这个情境下,思政课教师能够同时面对本地课堂学生和异地实践教学学生,利用全息投影、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学生身临其境的远程参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促使思政课教学受众成倍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际情境中,增强了实践体验和参与感。再次,思政课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扩展,实践于虚实结合的教学体验。实践教学的“超越者”真实体验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又一亮点。通过“元宇宙”在线实验教学,思政课超越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重新定义了“真实”情景。学生在其中可以打造虚拟人物,通过“再造人生历程”进行体验学习。这种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先辈为党、为国、为民付出的奉献精神,从而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悟。

(二)从学校课堂向行走课堂扩展

思政课改革在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还体现在思政课从传统的学校课堂向行走课堂的扩展。这一创新的推动力源于对新时代学生特点、教育环境和科技发展的认知,旨在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行走课堂的概念,代表了一种超越固定物理空间的教育模式,强调思政课在社会生活和实践场景中的深度融合。这一形式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首先,思政课从学校课堂向行走课堂扩展,意味着跳出传统教室框架,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大课堂。这包括将思政课延伸至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公共领域,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这样的扩展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中的隔阂,促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运用和巩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从而达到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育人效果。其次,思政课从学校课堂向行走课堂扩展,倡导新颖的教学形式。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访谈调查等,以创设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学习场景,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理论内容的实际意义。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旨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政课的可操作性,进而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再次,思政课从学校课堂向行走课堂扩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具创意和灵活性。这涉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教师需要掌握并更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以便更生动地呈现课程内容。通过引入新颖的教学元素,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互动等,可以在行走课堂中营造更为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思政课从学校课堂向行走课堂扩展,涉及对教育资源更广泛的整合和利用。这包括将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纳入课程体系,拓展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同时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等,可以使思政课不受时空限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这也促使教育机构与社会资源更为紧密地合作,以建立更为开放和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总体而言,思政课从学校课堂向行走课堂的扩展,代表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方向。这一举措旨在使思政课更为贴近学生、更具实际操作性,并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需求。

(三)从信息接收向沉浸体验扩展

思政课改革在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还显著体现在思政课的范式转变,从传统的信息接收型教学逐渐扩展至沉浸体验的教学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源自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提倡,更是对学生认知、体验及情感共鸣的深刻关注。传统教育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传递和道德观念教化上,而实践层面的创新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引入沉浸体验,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更加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社会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重新定义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思政课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更具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思政课从信息接收向沉浸体验扩展,以教学方法根本调整为创新呈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而现代教育认识到仅仅传递信息难以实现思政课的全面育人目标。因此,思政课在实践层面的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沉浸体验,通过引入沉浸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中充分融入、投入,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主动性。其次,思政课从信息接收向沉浸体验扩展,以跨学科整合为推动助力。为了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新时代思政课在实践层面的改革中逐渐将跨学科元素引入教学。通过将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思政课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认知视角,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以沉浸体验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再次,思政课从信息接收向沉浸体验扩展,以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作为强大的工具支持。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技术手段的引入,使得思政课教学更具可感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不仅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教学理念,增加沉浸体验的深度,而且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也得到显著提升。

(四)从传统技术向数字赋能扩展

思政课在实践层面从传统技术向数字赋能扩展,标志着一场教育革命的悄然兴起。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体系的技术更新,更是对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深刻反思和重构。这种数字赋能不仅是追求技术的应用,更是对思政课本质的重新思考和教学形式的全面重构。首先,思政课从传统技术向数字赋能扩展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局限。传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局限性,而数字赋能使得思政课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拓宽了传播途径,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地点都能够获取教育资源。这种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促使思政课知识更广泛地传播,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次,思政课从传统技术向数字赋能扩展,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再受限于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式的方式进行呈现。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赋能的手段还可以包括虚拟实境、在线互动等,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境感受历史风云,参与实时互动讨论,使得思政课内容更加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再次,思政课从传统技术向数字赋能扩展,推动了数据分析在个性化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理解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个性化教育。这种定制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教学效果,为课程不断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五)从同课同构向同课异构扩展

思政课改革在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体现在转变教学模式上,尤其是从传统的同课同构向更为灵活多样的同课异构扩展。同课异构模式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路径,这一模式不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也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出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在高校层面,通过“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以“四位一体”的形式展开,涵盖了专家指导、教学展示、自由研讨和专家答疑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确保了同课的方向把控、异构的示范效果、协同的智慧凝聚等。这一系统性策略不仅在操作层面具有可行性,也深度融合了不同教学要素,体现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思政课教学设计。这种模式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论逻辑,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较为显著的实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实践路径的创新,以提升教学实效、教师队伍实力、构建教研共同体为目标,为思政课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例如,通过采取“同课异构-分类指导”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成功构建“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的融入方式和“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的融入路径,这样的实践探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课堂传授式教学,走向更为开放、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采用同课异构模式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面对“教师忙”“教学茫”“定位盲”等现实困境,同课异构模式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改革机制、协同共研、青蓝相结等路径,解决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这一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有明确指导,更在实践中展现出一种实效性,进而助力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

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深度与厚度,决定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认知与认同的程度。

(一)围绕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建设

1. 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围绕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建设,旨在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加强师德建设、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等,使教师感受到来自党和人民的认可和关爱。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思政课教师队伍以高度评价,称其是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3],从而大大增强了其职业自豪感和办好思政课的自信心。这种认可和支持不仅来自外部的物质条件和待遇,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心的价值认同和使命感。教师在得到充分的支持和肯定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和执着。这种内外兼修的支持机制,有效地调动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和创造力,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明确了对思政课教师的时代要求。围绕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建设,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党和人民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越来越明晰、具体,并逐步提高。习近平在“3·18”重要讲话中提出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六个要”,这既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新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一是“政治要强”[14]。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德,要以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为准绳,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觉悟高、政治素质过硬,从而确保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和导向性。二是“情怀要深”[15]。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情感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以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思政课教学充满温情和感人之处,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思维要新”[16]。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四是“视野要广”[17]。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及时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动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和案例,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五是“自律要严”[18]。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操守,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六是“人格要正”[19]。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以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影响和感染学生,树立正直、诚信、公正、坦荡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和引导。

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把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讲透彻。讲好道理,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还要具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除了要具备传统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应对新时代挑战的能力,从而适应时代对于知识传授的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的要求。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启蒙者和激励者。而思政课教师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要求,他们兢兢业业,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能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融入具体教学实践中。他们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强化了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措施。围绕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建设,强化了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首先,通过建立健全的职业发展体系,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这包括从初级教师到中级教师、高级教师再到教学领军人才的晋升通道,以及相关的职称评定、培训和交流机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通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课程,涵盖政治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科知识更新等方面内容,帮助思政课教师不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和新形势;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再次,学校通过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为其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导和激励机制。这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指标为依据,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职业发展。最后,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的合作与交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发展机遇。这包括可以与不同学段的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开展大中小一体化合作、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和职业发展机会,拓宽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 优化常态化教育培训。优化教师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优化常态化教育培训尤为关键。常态化教育培训是指持续、系统地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以满足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的需求。首先,优化常态化教育培训关注培训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培训内容贴近实际教学工作,针对性强,涵盖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其次,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常态化教育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教学、研讨会、网络课程、教学实践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再次,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对于常态化教育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摩等方式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优化常态化教育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五年来,各地各高校采取积极措施,开展不同形式的线上线下常态化培训,逐步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是通过培训,一批新教师迅速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地发挥了教书育人作用。

2. 强化特色化培训。优化教师教育培训需要强化特色化培训,这意味着培训应该根据不同学校、学科和教师个体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具有特色的培训内容和方式。首先,特色化培训注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来确定培训内容。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需求各不相同,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提供与之匹配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其次,特色化培训注重挖掘学科的特色和亮点。不同学科之间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和方法,因此培训内容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进行细化和个性化,强化学科特色,提高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再次,特色化培训注重发挥教师个体的优势和特长。每位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特点,因此培训内容应该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提供符合教师需求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同时要重视教师的自主选择和参与,充分发挥其个人优势,激发其教学创新潜力。通过强化特色化培训,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五年来,各地各校各学院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举办了一系列的特色培训,如以青年教师教学展示、评价为特色的“青椒论坛”,以重点、难点、新点为主要内容的“东亭名师论坛”,以跨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为特色的“课程思政在高职”高端论坛,都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引领性作用。

3. 以赛促教树立标杆。优化教师教育培训需要以赛促教树立标杆,通过举办教学比赛、评比活动等竞赛形式,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树立优秀教学标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首先,以赛促教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参加比赛,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创新成果,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和分享,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以赛促教以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在竞赛中,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再次,以赛促教以树立优秀教学标杆,激励其他教师向优秀教育工作者看齐。通过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能手,可以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和标杆,激发其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因此,以赛促教是优化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五年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等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学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专业水平。如举办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思政课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动等,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果。

4. 科研反哺教学。优化教师教育培训需要科研反哺教学,强调教师应该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科研活动来提升教学能力。思政课要做到常讲常新,引起学生求知欲,不断将学科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纳入教学之中。首先,科研反哺教学以促进教师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教师深入探讨教育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其次,科研反哺教学以促进教师教学创新和实践探索。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发现和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再次,科研反哺教学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拓宽学术视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科研反哺教学是优化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五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和高质量发展,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不仅给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一批又一批高学历、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成果供给,使思政课在推进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方面有了学科的有力支撑。

五、思政课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

思政课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五年来,高校从完善思政课教学的组织领导体制、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构建了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升了教师素质水平,推动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思政课教学的组织领导体制

新时代,完善思政课教学的组织领导体制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党的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发挥好政策导向和保障作用。这一体制的完善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效果,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1. 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赋予思政课建设以强大动能。党的全面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具有显著的政治优势,这种优势保障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思政课内容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为思政课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有力推动了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党的领导还能够动员社会各界的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共识,增强了思政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也内含着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

2. 文件政策的导向是推动思政课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标准的硬性指标是思政课发展的重要保障。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为思政课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通过建立和完善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推进思政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了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此外,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也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有效地发现和解决了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了学校党组织抓好思政课建设的政治自觉性,进而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3. 相关部门增强工作合力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思政课建设涉及面广,破解建设中的难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合力支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团队等增强工作合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思政课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以及各种建设资源。这就要求教育部门的政策指导和资源保障,为思政课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支撑。思政课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总之,要用系统思维来布局思政课建设,有效地组织起各个要素,共同推动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党的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完善思政课教学的组织领导体制,将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以及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

(二)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

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对思政课教材、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1. 教材管理。思政课教材应完整准确地体现着思政课设置的育人目的,体现国家的意志。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因此,教材管理要在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保证了教材内容的统一性,使之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符合新时代思政课的要求。其次,教学的课件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制作,体现课程内容的“本色”;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学校和地域的不同,补充教学内容的“特色”,使课件保证“本色”,增加“特色”,实现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协调统一。再次,除各门思政课的教科书外,辅助读本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最后,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由省部级基地和教育部批准的虚拟教研室负责,通过建立数据资源库,确保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2. 课程设置管理。课程设置管理在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过程中注入了鲜活动力。首先,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由中央文件予以统一规定。这些规定包括了各级各类学校和学段的课程开设门数、课程名称和简称、课时数、班级规模、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了各地思政课课程的统一性,推进全国范围内思政课课程的规范化发展。其次,在过去五年中,新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最后,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课程内容中,使课程更贴近时代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新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3. 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在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过程中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系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强化教师培训和管理。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规定了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条件,通过学历提升计划和定期组织各级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体制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思政课在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地位愈发凸显。然而,要实现思政课体制机制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体制机制。思政课教学评价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困境。一方面,评价活动往往过于注重工具理性,忽视了价值理性的体现,造成评价导向的偏差。另一方面,评价过程常常受到强势主体的主导,评价标准局限于经验主义和有限数据,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使得思政课教学评价未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养的状况。五年来,为了更好地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体制机制,在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具备清晰的框架设计和实施策略探索。在框架设计上,需要深入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确保评价体系内部要素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同时,需要注重实施策略的探索,遵循循证实践的原则,以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体而言,循证实践理念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目标高度契合,可以通过实施“四个转向”来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体制的更新。首先,从价值取向上转向“学生中心”,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提升上。其次,评价主体由单一的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协同,强调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方的参与和协作。再次,评价标准从经验和数字转向多维证据,注重收集和分析多方面的教学数据。最后,评价方法由同而不和转向和而不同,强调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表现。通过引入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更新评价范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四)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书育人热情

1. 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对于激发教师的教书育人热情至关重要,其中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在教师取得突出成绩或表现突出时给予奖励和认可,可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这种奖励激励机制可以包括物质奖励、荣誉称号、职务晋升等多种形式,既可以体现在薪酬上,也可以体现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五年来,很多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他们有的入选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人大代表,有的获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等。在职称晋升方面,制定了引导思政课教师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之路的科学合理的评比条件,并给予了专项指标。这些举措有效改变了历史上形成的思政课教师职称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的现状,有效调动了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还可以形成压力传导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自我提升和不断进步。因此,健全奖励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教书育人热情,还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具有科学性、公平性和及时性。首先,科学性要求考核评价机制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教学成果和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公平性要求考核评价机制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不偏不倚地评价其工作表现,避免评价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最后,及时性要求考核评价机制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改进和提升建议。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还可以为学校提供科学决策和管理参考,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应当是一个持续完善和不断提升的过程,以满足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五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都在“破五唯”上下功夫,改过去的重科研为现在的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主;改过去科研的“拼数量”为现在的重科研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为主;改过去高校评高级职称必须有国外学历、进修经历的硬性要求为现在的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主。这些评价标准的变化,使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发生了积极变化,敦促他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办好思政课并取得积极成效。

【注:本文系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JDSZK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卢黎歌,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丹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