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两会国是厅∣深入推进“社志联动” 创新破解社区治理的“小马拉大车”问题

两会国是厅

作者:张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

3月5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我国抓好民生保障,提升治理效能方面的年度进展,也再次明确了新常态变局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任务和“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等工作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了一系列的战略擘画,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要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五社联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2023年党中央正式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省、市、县级党委相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进一步明晰了党在社会领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来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如何破解社区治理中“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推动建设宜居、智慧、韧性的现代化社区,将是新征程新使命的关键性挑战之一。

“小马拉大车”通常用来形容基层治理中资源、能力与任务不匹配的情况,也是社区实现党建引领、公共服务职能、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基础性难题。当然,这一现象并不简单地涉及基层的服务供需问题,还关乎到治理体系的整体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法治保障、从上而下的工作路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队伍的职业生涯建设、管理手段信息化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就需要创新推进 “社志联动”,深化社区的“五社联动”。

“社志联动”,指的是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等在人力资源、工作体系、资源组合等层面的有机联动,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服务、公益慈善事业都实现了蓬勃发展。截至中国志愿服务网2024年3月5日的数据,全国实名志愿者总数已达2.36亿人,志愿队伍总数达135万个。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2.3万余个,在城乡社区、相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设置社会工作服务站(科室、中心)约6.4万个,已有92.9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每年学历教育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4万名。这些力量的壮大在困难群体救助、基层治理、儿童保护、养老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已经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两者虽然在起源、发展路径、专业构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在服务社会、助人自助的底层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推进“社志联动”会从多个角度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

“社志联动”有利于提升社区社会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胜任力,实现社区治理队伍的可持续性。灵活的志愿服务、专业的社工服务以及持续的公益慈善资源支持将在社区千人千面的服务需求递送中,构建更具适应性的服务矩阵和运营闭环。不仅能够提高社区社会服务效能,优化社区服务的胜任力,同时推进人才的相互转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

“社志联动”有利于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驱动力,优化社区治理的生态环境。两者系统的联动可以促进基层的协同治理,增强社会网络的深度链接,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以及公益慈善资源的协作和转化效能,并对社区治理环境优化形成坚实的助力。

“社志联动”有利于提升社区文明建设的长期影响力,催化社区治理的文化凝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就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推进社区层面的“社志联动”,可以实现社会服务递送到社区治理参与再到社区文化共建的内化发展,有助于社区共识的实现与价值文化的凝聚,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当然,“社志联动”的顺利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涉及到一系列从上而下的系统变革。首先,“社志联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相应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公益慈善资源在社区层面的有效结合,为联动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其次,“社志联动”也需要数智化助力。要利用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新型智慧终端,打破“数据烟囱”“信息孤岛”,在信息层面整合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公益慈善资源,为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优配置提供支撑。第三,“社志联动”还需要学习型社区的深入建设。社区虽然微观,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落地生根的最前沿,需要不断推进国际经验“本土化”和中国故事“走出去”。为此,要持续推动社区的学习建设和创新建设,为志愿者、社工人才、社区工作者、居民等多元相关者提供持续的能力建设支撑和创新空间支持。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