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科技强国有我】读懂“卓越”背后的精神密码

科技强国有我新配图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对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和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了表彰。此次表彰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可见其规格之高、分量之重、意义之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块块沉甸的奖章,见证着无数国家工程师历尽千辛为国铸器的奋斗历程,而“卓越”荣誉的背后,是工程师们“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进精神,也是“不坠青云”的坚定意志。

读懂“愿得此身长报国,科技铸剑卫家园”的家国情怀。神舟飞天、高铁疾驰、巨轮远航、蛟龙深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工程不断开张、大国重器接连刷屏、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其背后的“功臣”,正是千千万万名一线工程师。他们中有年过七旬依然坚守的老工匠,有深耕治沙近40年的研究员,也有勇于大胆创新创造的“90后”,不同身份、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他们舍生忘死、不计得失,为了祖国的发展、家园的建设,用一生的奉献经历诠释着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形势也更为复杂,党员干部当起而行之,传承和发扬工程师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读懂“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奋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关键技术领域先一步取得突破,谁就能占领先机、占据主动、赢得优势。以“为国铸器”为己任的国家工程师们,保持着对科技创新的永恒追求,一次次刷新着中国科技的高度,也不停刷新着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认知。万步炎教授从零开始,实现我国海底钻机技术的从无到有,牵着“海牛号”向海底更深处进发;水利设计总工程师景来红让“南水北调”从设想变成现实,开启治黄新篇章;年近七旬工程师王仁坤“退而不休”,始终奋战一线,与水电大发展伟大时代同行。身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历史发展方位,党员干部当紧握创新之“桨”,扬起奋进之“帆”,以“等不得”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劈波斩浪、笃行不怠。

读懂“纵有万般苦与难,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坚定意志。不论是问鼎苍穹的航天工程,还是耗时数载的天眼工程,又或是享誉世界的中国高铁,每一项国之重器的落地,背后是成千上万名工程师、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接续努力。为推进雅万高铁落地,赵斗带领团队勘查现场数十次,40多项各类课题研究分别展开,耗时8年终让中国高铁首次实现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海外落地。为打造奥运地标建筑,李久林带领团队自主开发成套焊接技术和工艺参数,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又以“中国方案”打造了低海拔平原地区“最快的冰”,一次次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奇迹的发生。“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伟大成就的取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不舍昼夜、久久为功。党员干部当怀有“十年磨一剑”的意志和毅力,忍得了寂寞与冷清,扛得住艰苦与磨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踔厉奋发、迎难而上,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作者:王沛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