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从三个维度看新时代文艺的使命所系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等会议,致信寄语文艺工作者,多次就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艺事业扬帆击楫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等重大问题。深入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应从拥抱时代、人民至上、成风化人三个维度上进行考量、谋划和推进,从而续写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光荣与梦想。

一、拥抱时代:新时代文艺基准坐标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古今中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无不“因时而兴、乘势而变”,发时代先声、开社会先风、启智慧先河。从党的十八大发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更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基准坐标。站在时代高度,必须充分认识文艺与时代的整体关系,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心怀“国之大者”,走出“日常生活”“私人领域”的片面小天地,努力汇入新时代昂扬奋进的洪流,以文艺繁荣的壮阔盛景展现新时代中国壮美“画卷”。

欣逢波澜壮阔的伟大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无比广阔的大舞台。与此同时,也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说到底,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认真学习“四史”,高举时代精神的灯火,以总体性视野审视时代,深刻把握民族复兴这一时代课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时代命题,紧扣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构想,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等伟大工程,让文艺把握着时代脉搏、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才能以切肤的“在场感”留下最真实的时代故事,也必定会描摹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精神地图。

文艺精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和体现。在当下中国,扎根火热生活、礼赞伟大时代,这并不意味着陷入宏大叙述和单纯歌颂的形式主义窠臼,更不是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是以文艺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纵观中外历史上的经典文艺作品,在内容变革中记录时代缩影,如歌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电影《开国大典》《长津湖》,小说《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灯火里的中国》,外国的《荷马史诗》《巨人传》,圈粉几代人,并未随岁月更替而褪色,奥妙正是因为定格在“热气腾腾”的所处时代画面中,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回响不断。

可见,当下文艺要产出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只有坚守文艺理想与文艺良知,在精神、气质、血脉上同时代发展密切相连、息息相通,让人们看到时代潮流和前进方向,才能成为参与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能动性力量。假若脱离了火热而生动的社会实践,游离于恢宏昂扬的主旋律之外“闭眼写作”,似烟花转瞬即逝,终究会被时代狠狠淘汰。

二、人民至上:新时代文艺创作圭臬

树木无根不生长,文艺无根则干瘪。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源于谁”“为了谁”“属于谁”仍然是文艺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赋予了新时代文艺应履行的使命担当。回望党领导中国文艺的百年来路,始终把“人民”这两个字刻入骨髓、融入血液、注入灵魂,“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重心、核心,指引着中国文艺奋勇前进。

人民是文艺之母,意味着文艺的蓬勃生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哺育。古往今来,那些百世流芳、千载传颂的文艺作品无不读懂了人民生活这本大书,站稳人民立场、领悟人民心声,而不是虚构、调侃、丑化人民,才使得文艺创作隽永且深沉,绽放绚丽的文艺之花。特别是近几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吃透“人民”两字,关照时代浪潮中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黄钟大吕般的作品层出不穷,如长篇小说《主角》、电视剧《大江大河》、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舞台剧《沂蒙山》,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推升到一个新高度,立意表现、艺术呈现、人物展现实现了新突破,文艺格局、境界、气象为之一新。

时代、环境在变,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永恒不变的初心坚守。当前,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回应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扛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更高、更新、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职责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中所指出的那样,“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此外,文艺还要深情挚爱人民,这是文艺为人民的根本前提。试想,如果不拆除“心”的篱笆墙,真正把心、情、思融于人民之中,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隔靴搔痒、乏力萎靡。作家柳青“下沉”农村14年创作《创业史》,变为“老农民”柳青时,书写醇厚至臻、文质兼美的人民史诗,便是文艺真诚热爱人民最好例证。

文艺究其根源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够资格”与否的最根本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创作的核心取向就是提升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因此,只有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才能根植人民心坎,徜徉在历史的长河愈久弥新、生生不息,闪耀独属于自己的荣光。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经问世火爆“出圈”“出彩”,广泛吸引年轻观众观看,收获了“我们把掌声献给英雄,把泪水留给自己”满满的赞美,就是因其坚守了属于人民的文艺信条。

三、成风化人:新时代文艺价值旨归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市场“流量至上”、泛娱乐化、唯收视率等乱象迭起,甚至将文艺创作简单化、重复化、粗鄙化,忽视作品社会价值,降低为商业标准。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一味地迁就市场,靠“饭圈”逻辑制造流量,不仅会使文艺审美追求、精神追求被忽视、被冷落、被淡化,同时,会使文艺成为“短命的文艺”,最终沉沦为市场的奴隶,难以匹配我们现在这样一个14亿多中国人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新时代。因此,是时候拨开“流量效应”这朵乌云,担负起文艺升华思想、激扬精神的“凝神”与“启心”职责使命,还文艺一片天朗气清。

人类发展史已反复证明,文艺行风深刻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养成。要使文艺真正发挥其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需把好社会风向的方向盘,反对以丑为美、戏谑恶搞,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提供强大思想动力、丰盈精神滋养,才能立根坚稳、枝繁叶茂、星火闪耀。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优秀文艺作品往往是敬畏之心常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兼具,迥异于“机械生产”“快餐消费”的速食文化,战胜了时间、功利,弘扬着崇德向善价值观念,端正着社会道德前进方向,推动着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深受全国男女老幼喜爱的《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媒、以文艺通心,充分激活古典诗词中的价值观基因,让古典诗词健康美好的社会情愫“升腾”起来,直指人心、以情动人,就是以健康文艺风气引领社会风尚需要关注的“情感能量”。

现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艺的作用和影响独特而巨大,既可温润心灵、陶冶情操、荡涤灵魂,更应勾勒理想图景,让人们载着希望和梦想,向着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沛然前行。这就需要我们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火炬,把党和人民的价值主张贯穿美的艺术全过程,摒弃假恶丑、剥离浮躁风,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眼睛看世界,用人文情怀、责任意识与现实生活撞个满怀,推出更多扛鼎之作、“高峰”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方能使之成为新时代激励中国人民踔厉奋发永向前的充沛强劲精神力量。好口碑年代温情大戏《人世间》围绕着“人间真情”叙述故事,于人间烟火处,穿越坎坷、向阳生长,呈现一个善、情、真、暖的人世间,让观众产生共情聚共识,感受到世间大爱无疆、大道无垠,唤起强大的认同力量,也或将心灵深处善良的亮丽底色由屏幕延伸到真实现实生活中去。

四、结语

时代使命呼唤文艺,时代责任浇筑文艺。总之,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发展之路,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源源不断地推出呈现时代风貌、不负人民期待、塑形赋能铸魂的文艺精品,展示中国文艺先行新气象,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权维伟,中共广元市委党校教师;步依玲,中共广元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