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亚洲经济形势与动力转型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亚洲经济逆势增长,就业与物价表现良好,贸易与投资也保持复苏势头。但是,当前对亚洲经济发展造成冲击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并行,外需持续下行、内外宏观政策约束增加、政治因素干扰加大等影响亚洲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仍很突出。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枢纽和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速增质以及亚洲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亚洲经济的内生动力将进一步凸显,并为全球经济提供更加重要的推动力。

【关键词】亚洲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23.008

【作者简介】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和亚太区域合作。主要著作有《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in a Changing Era: New Institution and New Roles》(《变革时代的亚投行:新机制与新角色》,合著)、《The BRICS Studies: Theories and Issues》(《金砖国家研究:理论与议题》)等。


在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亚洲经济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但是,作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亚洲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并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劲的亚洲动能。

当前亚洲经济的总体形势

2023年,亚洲经济增长势头逐步向好,不仅总体上扭转了2022年的经济下行趋势,还可能成为全球主要地区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速高于上一年的地区。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2023年亚洲经济形势将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亚洲经济逆势增长。随着亚洲国家疫情政策的全面调整,疫情对亚洲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和投资实现较快复苏,对外贸易也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国际社会对亚洲经济增长的信心逐步恢复,很多国际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亚洲经济增长预期。2023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亚太地区《地区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亚洲经济增长率为4.6%,较2022年提高0.8个百分点,较该组织2022年10月的预测值上调了0.3个百分点。[1]这一增长率也比2023年7月该组织预测的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高1.6个百分点。亚洲经济增长表现成为全球经济下行中的亮点,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2023年10月,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亚洲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5.2%,较2022年提高0.7个百分点。[2]

但是,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不一,部分国家和地区之间甚至存在较大差距。分地区来看,东亚是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且回升最明显的地区,预计从2022年的3.2%上升至2023年的4.5%,上升1.3个百分点。除日本经济增速相对较低外,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速,其中菲律宾、柬埔寨和越南的经济增速分别有望达到6.0%、5.8%和5.8%。南亚地区经济增速下降明显,但仍维持较高水平。2022年南亚地区经济增速为6.4%,预计2023年为5.4%,比亚洲地区总体经济增速高0.9个百分点。这主要源于南亚大国印度的增速变化。预计2023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4.1%,较2022年的3.9%有小幅提升。西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2.9%,在亚洲各地区中最低,其中表现较好的伊拉克和阿联酋的经济增速分别为3.7%和3.5%。[3]

就业与物价表现良好。得益于经济增长的良好表现,亚洲就业市场也持续向好,失业率总体下降,但各地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2023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报告估计,2023年世界失业率为5.3%,较2022年下降0.1个百分点。[4]其中,东亚地区的失业率较2022年下降0.3个百分点,至4.4%;东南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失业率较2022年下降0.2个百分点,至2.4%。资源富集的阿拉伯国家以及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失业率相对较高,预计分别为9.3%和7.8%;预计南亚地区的失业率也略高于世界失业率水平,为5.5%,但这一预测值相对于该组织2023年1月发布的《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3年趋势》(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2023)报告中的预测值,大幅下调了1.8个百分点。

在物价方面,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从高点回落、全球供应链逐步恢复以及亚洲主要货币的汇率趋稳,2022年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的亚洲通胀率总体扭转,多数经济体的物价涨幅趋缓。同时,多数亚洲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保持紧缩,发挥了抑制通胀的重要作用。在纳入统计的28个亚洲经济体中,2022年有25个亚洲经济体启动了加息,总计加息118次,加息幅度在400个基点以上的经济体有9个,加息次数超过6次的经济体有11个。其中,斯里兰卡累计加息高达950个基点,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均加息700个基点。不过,土耳其、塔吉克斯坦和中国下调了基准利率,分别降息500个、25个和15个基点。总体来看,2023年多数亚洲经济体货币紧缩步伐减缓,甚至有更多的经济体将会放松货币政策。

贸易与投资增速回升。近年来,全球经贸环境持续恶化,给亚洲经济体对外贸易合作带来负面影响。进入2023年,亚洲地区国际贸易明显反弹,并拥有相对世界贸易增长水平的更好表现。根据2023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与数据》报告预测,2023年世界货物贸易量较上年增长0.8%,增速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5]该组织预计2023年亚洲地区的货物出口量较上年增长0.6%,增速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2024年增速将大幅回升至5.1%,居各地区增速首位。同期,货物进口量较上年下降0.4%,增速较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2024年增速将大幅提升至5.8%,同样居各地区首位。这反映出亚洲贸易增长的强大韧性以及未来更加强劲的增长动力。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中国的贸易增长表现在亚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受少数发达国家对华“脱钩”政策的干扰,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承压,但中国与亚洲地区国家的贸易合作保持强劲动力。2023年7月,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达到20.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其中,货物出口额为11.4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货物进口额为8.6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降幅为0.1%。实现贸易顺差2.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17.4%。同期,中国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货物贸易额为3.0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占中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15.3%。

在跨境投资合作方面,亚洲仍是最具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并且在对外直接投资合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23年7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23》显示,2022年亚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为7123.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0.5%,而同期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较上年下降12.4%;亚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球的份额为55.0%,较上年上升7.0个百分点。[6]其中,东亚地区(包括东南亚地区,下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为5966.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0.6%,占亚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3.8%;中亚地区和南亚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表现突出,分别较上年增长39.3%和8.9%;但西亚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上年下降13.7%。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亚洲地区的规模有所减少,但增长表现好于全球增长水平。UNCTAD数据显示,2022年亚洲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额为6240.06亿美元,较上年下降5.2%,但比全球增长水平高8.7个百分点;亚洲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全球的41.9%,较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东亚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额仅较上年下降0.2%。受经济下行和保护主义政策盛行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全球直接投资增长仍显乏力,但一些亚洲经济体的跨境投资规模出现大幅增长。例如,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韩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申报额为17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2%,创历史最高水平;实际到位投资额77.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中国商务部、外汇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22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1%(折合75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6%)。

亚洲经济增长的挑战

当前,对亚洲经济发展造成冲击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并行。在不考虑突发性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危机的情况下,影响亚洲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外需持续下行。亚洲主要经济体都是外向型经济,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建立了出口主导的产业结构,因而深度融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对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依存度较高。尽管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更多来自于发达经济体,但对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居多的亚洲地区而言,全球经济持续下行意味着外需持续低迷。2023年10月,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估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至3.0%,其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为1.5%,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7]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中,除亚洲地区的日本外,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都与上年基本持平或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美国经济增速维持在2.1%;欧元区经济增速下降2.6个百分点,至0.7%;英国经济增速下降3.6个百分点,至0.5%;日本经济增速将提高1.0个百分点,至2.0%。IMF估计2023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较2022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拉美与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增速将下降1.8个百分点,至2.3%;中东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速将下降3.6个百分点,至2.0%;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速将下降0.7个百分点,至3.3%。因此,当前亚洲地区要维持经济快速增长态势,必须创造区域内部需求,尤其是亚洲主要经济体要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方向。

宏观政策约束。从内部来看,为应对新冠疫情等突发因素的冲击,亚洲经济体都推出了大规模的刺激性财政政策,政府债务水平高位累积,财政政策空间持续收窄,已有部分亚洲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并引发了经济和社会动荡。2023年10月,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亚洲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总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73.3%,比2019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预计未来5年还将持续上升,其中2023年为77.4%,2028年将升至90.8%。[8]其中,2022年老挝、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的政府总债务规模超过GDP规模,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28.5%、127.3%、115.5%和114.4%,分别较2019年上升59.4%、20.8%、32.9%和35.6%。此外,还有很多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总债务水平占GDP的比例超过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目前,斯里兰卡已发生债务违约,并引发经济危机;巴基斯坦等国也面临严重的债务风险。在接受IMF救助方案后,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等国被要求扩大税基和削减开支进行财政整顿。由于经济不景气,扩大税收几乎不可能,而减少财政支出成为唯一的可行选择。但是,这使其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经济进一步承压,并导致财政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在亚洲发达经济体中,2022年日本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260.1%,政府债务水平居全球首位,较2019年上升了23.7个百分点。因此,要想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将十分困难。在货币政策上,很多亚洲经济体也面临稳通胀和稳增长的两难。

从外部来看,美联储加息对亚洲经济体的负面溢出效应日益凸显。2023年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通胀率为8.7%,创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较2021年上涨4.0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通胀率为7.3%,创1983年以来最高水平,较2021年上涨4.0个百分点。[9]即使IMF预计2023和2024年全球通胀率将分别下降至6.9%和5.8%,这也远高高于2000~2021年3.9%的平均水平。为应对通胀,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实施了超强力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22年3月开启加息周期至2023年7月的17个月中,美联储已进行11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创美联储40年来最快加息纪录;至此,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升至5.25%~5.5%的目标区间,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美联储还大幅缩小资产负债表,自2022年6月开始,连续3个月“被动”减持475亿美元,此后每月减持950亿美元,计划未来几年减持3万亿美元。自2022年7月以来的一年中,欧洲央行已连续7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375个基点。美欧高企的利率水平引发了资本向其回流,并且推升了亚洲经济体的国际融资成本以及货币贬值压力。对那些外债水平高、经济基本面脆弱、开放度与国情不匹配的亚洲经济体而言,日益趋紧的全球货币政策环境正在加剧其债务风险,并可能引发系统性经济危机。美欧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引发了其他很多国家的加息潮,使亚洲经济体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宏观政策环境。

政治因素干扰。经济问题政治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亚洲经济体尤其是对中国等主要发展中经济体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地缘政治竞争激化和部分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倾向加重,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加频繁地对外实施经济制裁和“脱钩断链”政策,以实现其打压竞争对手的政治目标。近年来,美欧除了对俄罗斯实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制裁外,还对中国、伊朗、土耳其等亚洲主要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实施制裁,美国将越来越多中国技术企业列入“未经核实清单”(UVL),其所谓针对海外投资的安全审查总体也呈增长趋势。随着美欧滥用制裁,尤其是利用美欧在跨国金融交易方面的领导地位发动制裁,美元体系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凸显,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不断增加。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储备占全球已报告外汇储备的比例为58.36%,为1995年IMF统计该数据以来最低水平,较2001年二季度的高点下降了14.34个百分点。尽管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仍难以撼动,但美欧不断升级的经济制裁将可能带来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资本管制倾向加剧、金融全球化倒退等风险。同时,针对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的中国,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提出了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方案,推行所谓的“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试图打造升级版的“脱钩断链”,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更增加了中国乃至亚洲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同时,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功能弱化,亚洲经济发展难以获得有效的国际性制度保障。一方面,部分国家出于政治考虑阻碍全球治理机制正常运行和改革。例如,在多边贸易机制方面,美国蓄意阻挠WTO争端解决机构上诉法官候选人的甄选,导致WTO最核心的争端解决机制一度出现事实上的停摆,从而严重影响了WTO的正常运行以及国际贸易合作的正常开展。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员还对中国等成员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以及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提出质疑,并以此为由阻碍WTO改革进程。在货币金融机制方面,为限制以中印等亚洲大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投票权和话语权的提升,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员阻碍IMF和世界银行进行份额和投票权改革;即便是2010年已达成共识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份额与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也多次因遭到美国国内立法机构的否决而被长期搁置。另一方面,个别国家在全球治理机制中威逼利诱亚洲国家“选边站队”,制造了地区分裂和对抗。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二十国集团(G20)等机制旨在凝聚成员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挑战。然而,自乌克兰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孤立俄罗斯的图谋下,在联合国各系统频繁推动反俄提案,并要求其他国家表态支持。在G20框架下,美西方国家不顾外交惯例,动辄集体缺席相关活动、拒绝发表共同宣言,公开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搞分裂对抗。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由于少数成员将峰会政治化和工具化,G20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更加凸显,也导致印度尼西亚借峰会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的目标大打折扣。2023年5月,印度也借担任轮值主席国之机将二十国集团旅游工作组会议的主办地设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而作为亚洲成员的中国、沙特和土耳其均拒绝参会。

亚洲经济的内生动力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人口约占全球人口六成,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该地区既有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全球第二大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亚洲各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逆全球化挑战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亚洲各国既不可能退回到自给自足的封闭发展阶段,也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享受全球化红利来发展自身。深化区域合作和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才是塑造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现实选择。展望未来,亚洲经济的内生动力将更加凸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经济的枢纽和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亚洲的份额约为一半,是亚洲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和内生动力之源。在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之后,中国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经济社会活力持续增强,显现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大韧劲。2023年以来,中国推出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方面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刺激效应和协同效应持续释放,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很多国际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因此上调了对亚洲经济增长的预期。2023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增长整体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总额为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5.2%,比2022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根据IMF估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5.4%,较2022年上升2.4个百分点。[10]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日益深入实施,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并行进在持续向好的增长轨道上。2022年,中国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4%,较2012年提高了0.63个百分点;同期,中国“三新”经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增加值超过21万亿元,较上年名义增长6.5%,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1.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17.36%,较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2023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 2023)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居第12位,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一员,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1.4%,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明显。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能。

同时,中国是亚洲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对亚洲经济具有显著带动作用。2023年5月,IMF在亚太地区《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的重新开放对该地区至关重要,预计私人消费将回升并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反弹;据估计,中国消费增长对亚洲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将大于投资等其他增长动力的溢出效应,尤其是对旅游业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而言,其受益可能最大。[11]近年来,在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亚洲区域经贸关系更加紧密。目前,东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主要经济体也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将亚洲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不断推动亚洲区域贸易投资、货币金融等领域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中国将在亚洲地区务实开展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积极参与下,自2013年到2022年的10年间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中方将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这意味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潜力将持续释放,并将带动亚洲地区迈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习近平主席在该主旨演讲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和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这些都将直接给“一带一路”亚洲合作伙伴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还积极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为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创造更大的制度型开放红利。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增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上,CPTPP和RCEP的先后实施为亚洲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市场准入、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和服务贸易等方面,CPTPP包含了高标准的规则,既为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也为其他国家对接国际规则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作为亚洲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CPTTP推动了亚洲与太平洋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与优势互补,为促进亚洲经济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7月,英国获准加入CPTPP,使该自由贸易区延伸至欧洲。此外,中国、韩国、乌克兰等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纷纷申请加入这一协定,既彰显了该协定的吸引力,也为这一协定的发展储备了强大后劲。RCEP区域总人口、GDP规模、货物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例均约为30%。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标志着当前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2023年6月,随着菲律宾完成生效程序,RCEP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将促进区域内原材料、商品、资本、技术、人才和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更大范围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促进成员国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未来,RCEP也可向更多的亚洲成员甚至其他地区成员开放,推动构建以亚洲为主体、各地区相互融合的开放型区域合作新格局。

尽管经济全球化遭受严峻挑战,全球经济合作动力不足,但世界对亚洲的贸易依存度保持稳定,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仍保持较高水平。博鳌亚洲论坛报告显示,2021年世界对亚洲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为39%,亚洲经济体对亚洲的贸易依存度为57.4%。东盟国家对亚洲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相对最高,维持在70%左右;其次是韩国和日本,两国对亚洲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分别为61%和60%;中国对亚洲整体的贸易依存度则保持在50%左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对亚洲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分别为58%和51%。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和东盟的中心地位保持稳定。2021年日本、韩国对中国的依存度在20%以上,东盟国家和CPTPP成员对中国的依存度也接近20%;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相对最高,达到21%;中国、日本、韩国和RCEP成员对东盟的依存度则维持在15%;印度对东盟和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大约为12%。[12]

亚洲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更加重要。2022年,以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先后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标志,亚洲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发挥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引领作用,全球经济治理由此进入“亚洲时刻”。在东道国印度尼西亚的积极协调和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积极推动下,2022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敦促发达国家成员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履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义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共识,并发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增添了积极因素。同月,以“开放、联通、平衡”为主题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与会各方围绕全面开放、全面联通、全面平衡三大优先领域开展交流,并通过《2022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为进一步实现全面、具有雄心的包容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贸易投资治理方面,亚洲国家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积极支持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并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在货币金融治理方面,亚洲国家积极参与完善全球货币金融治理体系的全球议程,推动区域和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推动本币结算和本币互换、积极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在全球发展治理方面,亚洲国家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2023年,印度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国际社会继续关注全球经济治理的“亚洲声音”。作为G20轮值主席国,印度将这次峰会的主题设定为“一个地球,一个家园,一个未来”,并将借G20平台呼吁世界各国通过合作来处理全球问题。同时,中国也举办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凝聚新的共识并推出新的行动规划,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在应对全球挑战和促进全球合作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国际需求疲弱和开放型世界经济遭受重大挑战的背景下,促进亚洲发展、续写“亚洲奇迹”必须持续挖掘亚洲经济的内生动力,并以亚洲区域的开放合作带动更大范围的开放合作。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也将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为亚洲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工作站”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GZZH01)

注释

[1][7][11]IMF, "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Asia and Pacific: Recovery Unabated Amid Uncertainty," 2023, https://www.elibrary.imf.org/view/book/9798400238062/9798400238062.xml.

[2]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23: Navigating Global Divergences," 2023, https://www.imf.org/-/media/Files/Publications/WEO/2023/October/English/execsum.ashx.

[3][12]张宇燕、林桂军主编:《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 2023 年度报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3~5页。

[4]ILO, "ILO Monitor on the World of Work," 31 May 2023, https://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books/WCMS_883341/lang--en/index.htm.

[5]WTO, "Global Trade Outlook and Statistics (Update: October 2023),"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publications_e/gtos_updt_oct23_e.htm.

[6]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23: Investing in 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 https://unctad.org/system/files/official-document/wir2023_en.pdf.

[8][9]"WEO Data: October 2023 Edition,"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3/October.

[10]IMF Staff Completes 2023 Article IV Miss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7 November 2023, https://www.imf.org/en/News/Articles/2023/11/07/pr23380-imf-staff-completes-2023-article-iv-mission-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Asian Economic Landscape and Dynamic Transformation

Xu Xiujun

Abstract: Against the prevailing pressure of the world economy's downturn, Asian economy grows with stable unemployment and price levels, as well as a recovery trend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However, negative factors affecting Asian economic growth continues to exist. Various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factors, as well as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roblems, negatively affec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external demand continues to shrink;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macro-policy constraints are tightening; political interference is also intensified. Looking forward, with the increasingly pivotal role of China as a regional trade promoter, the acceler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sia's position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the endogenous dynamics of Asian economy are likely to become further prominent, which also provide a mo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global economy.

Keywords: Asian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ndogenous dynamics

[责任编辑:桂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