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征程上,必须始终牢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将“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这一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需立足人才自主培养。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需要把握好尖端创新人才特点,找准人才自主培养的“切入点”。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发挥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导向,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将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推进高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改革,加大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强调创新能力在自主培养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地位,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预判性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人才发展的“蓄水池”,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当好项目的决策者组织者,加强“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对接,探索建立“研发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构筑尖端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创新平台。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实现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强化对尖端人才的政治引领,引导新一代科学家、尖端人才在科学实践中积累宝贵精神财富,向钱学森、邓稼先、陈景润、南仁东等科学家学习,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既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也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心决心,胸怀大局、志存高远,既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又能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同时也要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讲好新时代的人才故事,推动形成讲科学、爱人才、重创新的社会环境,让尖端人才敢于迈出科学探索“第一步”,勇闯创新“无人区”。
创新探索之路充满荆棘,常常在险阻僻远、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艰难险阻,越要有使命感和意志力,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虽不会是一片坦途,但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做足尖端人才自主培养的功课,加强对尖端人才的政治引领,支持尖端人才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无私奉献,一心搞科学研究的尖端人才就会越来越多,创新成果、重大发现就会不断涌现。期待越来越多尖端人才迈出科学研究的坚定步伐,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在实现科技强国的征途中开辟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作者:白宜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