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是个好地方”,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邵武调研考察时对邵武市的高度评价。邵武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邵武的“好”概括为人杰地灵、绿色生态、红色基因、工业强市和开放文明,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邵武。
邵武历来就是个好地方,今天是个好地方,明天也必将是个更好的地方。这个“好”,最根本的是好在人民安居乐业。从今天的邵武看,人民安居乐业至少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城市宜居。邵武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基点,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强化“全域、全城、全面、全员”理念,以老旧小区改造、小区(片区)文化改造等为着力点,打造成了“城市宜居”的靓丽名片。如今的邵武,同许多其他城市房价高企相比,城区房价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区间,居住小区环境优美,居民生活便捷。
二是就业有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安居与乐业是相辅相成的,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真正安居。一方面,邵武市因为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委和政府很重视招商引资,构建起以新材料、林产加工、文旅康养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邵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补短板惠民生,仅2022年就兑现各类稳就业资金2228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500多人。
三是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经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重要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邵武市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的目标,2022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和6%,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四是生态环境好,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良好的生态福利。邵武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0%,城区绿化率达44.5%,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市和省级森林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最重要环境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人民带来的生态福利。
五是社会治理有效,维护和发展了良好的社会秩序。邵武市委市政府通过打造服务便捷、干部一流和城市宜居三张名片,展开“一社一档”“百千行动”和“一区一品”三大工程,抓实网格智慧共建、纵向延伸管理和闭环工作机制等措施,推动城市治理百花齐放,构建了一个重心前倾、一网统筹、融合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格局,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六是政府行政接地气,党群城市家园的建设特色鲜明。邵武市委市政府从约80%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实际出发,贯彻“党建跟着党员走、服务跟着需求走”的理念,打造了以阵地联办定点服务、驻城办公定时服务、统筹资源优化服务为特色的党群城市家园,为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农村党员找组织难、农村干部找党员难“三难”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复制和推广的新方案。党群城市家园实现了“一个阵地、部门联合、资源共享、集约服务”,成为乡镇在城市设立的便民服务专窗。
七是让群众有感的民生实事落地落实。邵武市委市政府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关切,策划实施一系列民生项目,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康养、体育、文化等民生领域短板,扩大受益面、提高针对性,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八是打造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干部队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邵武市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的需要,以抓实青蓝机制,把握德邵共建契机,完善职业体系,配强工作力量,整合优秀退伍军人,开展军事化训练等措施为突破口,推动基层干部队伍能力提档升级。另一方面,统筹全市市直及中央、省属驻邵单位力量资源,开展“百家机关联基层、千名干部进村企”行动,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导入基层,实现力量下沉全覆盖。
这八个方面,是邵武好在人民安居乐业的体现。邵武是个好地方,好在人杰地灵,好在绿色生态,好在红色基因,好在工业强市,好在开放文明,好在人民安居乐业。
(作者:青连斌,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