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坚持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区领导带头深入开展“走找想促”活动,对于群众反映突出的危房改造问题,有效运用“棚户改造”“原址重建”“统筹重建”等多种方式,以“四个一”的创新举措推动危房改造工作提质增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一是谋划实施一项攻坚行动,确保全面实现清零。统筹力量,健全机制,强力推进集中攻坚,全面消除各类危旧房屋安全隐患。强化组织,加强保障。高规格成立危旧房屋改造工作攻坚领导小组,区长亲自挂帅,分管副区长统筹抓总,部门及街道紧密协同,汇聚“区、街、社区”三级合力,由区长每月一调度,分管区长每周一调度,全力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制定方案,明确路径。制定实施《长沙市天心区危旧房屋改造工作攻坚方案》《长沙市天心区危旧房屋改造两年工作方案(2023-2024)》,逐栋逐户摸清底数,明确责任主体、改造方式、时序安排,科学制定具体改造实施方案,做到一栋一策、一片一策。比如在金盆岭街道沙湖村片区统筹重建项目中,对危改资金来源、推进方式等具体问题,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先后60余次易稿,科学形成《沙湖村片区统筹重建设计方案》。召开居户代表大会50余次,80余名党员、志愿者主动请缨,带动周边居民广泛参与。整治先行,全域覆盖。升级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危房整治对象全面涵盖自建房、公房及单位自管产等全类型、全区域,清退出租房2300余间,清理劝退流动人口约5200人。今年5月,我区涉经营性危房114户门店全面关停,249栋D级危房2148户全部撤离腾空,坚决做到“危房不住人,人不进危房”“经营不带险,带险不经营”。
二是创新推行一个主导模式,着力提高改造质效。受老城区历史原因等影响,部分危房无法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改造,我区创造性推出统筹重建模式,系统性解决安全环境、生活配套等问题。确定原则,统筹实施。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参照原址、原面积、原高度、原使用性质的“四原”原则,将相对集中的独栋危房和楼栋危房整体打捆、统筹实施,通过政府主导、公司主建、居民主体、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原地重建,把原本杂乱无序的危旧房屋统筹重建为现代楼房。今年9月,沙湖村片区157栋自建房、16栋公房及单位自管产全部拆除完毕,将通过一年左右时间在原地建成3栋普通住宅,完成原住户回迁安置。依法确权、严谨推进。组织专业机构勘察测绘,结合历史资料、卫星航拍图等严谨规范确定房屋产权面积,重建后房屋按照“以面换面”形式分配,居民按照原有房屋确权面积置换重建新房面积,对原有房屋违章面积不予确权,不计入重建“以面换面”面积。标准建设,提高品质。坚持从群众现实需求出发,着力优化户型结构,合理补齐生活配套,最大化改善群众居住品质。已提前交房的全市首个楼栋危房原址重建项目——城南路街道里仁坡2、3、4栋D级危房重建项目,取消了原有建筑内连廊设计,改为“一梯2/4户”,每户增设4-6㎡的独立厨房和卫生间,为96户居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厨卫共用难题。正在加快推进的沙湖村片区统筹重建项目,将对原有占比超六成的不足50平方米的自建房户型进行优化,统一设计为60、80、100平方米三种户型,并调优片区道路路幅,合理增加绿化、配套绿化、停车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提升片区品质。
三是探索制定一套工作标准,系统规范处置流程。制定出台《天心区D级楼栋危房重建专项指引(试行)》等系列操作规范,推动危房改造规范化、标准化、便捷化。着力解决“危险怎么排”。制定D级危房应急处置拆除流程,从危房认定及告知、应急处置告知、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逐条细化明确。着力解决“单位怎么定”。制定D级楼栋危房重建参建单位委托办法,选择具有专业资质、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心单位建立施工企业库,街道组织居民代表以直接委托或抽签方式确定施工企业。着力解决“手续怎么办”。制定手续简化办法,探索推行“委托代办”模式,在充分尊重居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由房屋产权人共同委托街道等全程代办危房重建事宜。着力解决“困难怎么帮”。制定困难家庭帮扶办法,发放慈善帮扶救助金;开展涉改居民过渡安置,主动为他处无房住户寻找过渡房源;协调辖区企业为就业困难涉改家庭提供工作岗位,获得群众一致好评。比如天心区针对沙湖村片区困难群体给予公益基金慈善帮扶,为23户困难居民提供周转用房,发放租房补贴、搬家帮扶18.44万元,帮助6户家庭解决就业问题,形成全员支持的生动局面。文源街道“源圈”公益项目联合天心青志协在各高校、小区支部群、居民代表群里发布志愿者令,临时组建党员突击队等,一天3班倒,24小时不打烊,协助272户棚改居民租房、搬家等。着力探索“以后怎么管”。成立天心城市运营管理公司,探索承接危房改造后续物业服务及管理维护运营机制,引导成立居民自治组织。
四是合力凝聚一批社会资源,全力解决资金难题。全面强化资金统筹,扎实做好政策奖补,深度挖掘社会资源潜力,合力解决危房改造资金与投入难题。突出公益筹善款。通过财政注资一点、区属企业捐献一点、社会企事业单位捐赠一点、行业部门募集一点、机关党员干部带头捐一点,设立慈善资金池,举行公益慈善大会募集资金,会同政策奖补资金支持保障危房援建等系列项目。比如在“寸金之地”的里仁坡D级危房重建项目中,创下105天腾房倒栋、11个月重建交房的“历史纪录”,81户房改私房户、15户直管公房户原地住新楼,12.6万元即可认购59平方米简装的原址重建暖心房,低保户产权内面积出资最低不到400元/平方米。突出援建降成本。从建筑行业协会和诚信企业名录中选取了一批专业资质优、社会责任强且自愿奉献的爱心企业,以“零利润”方式承担危房重建援建任务。突出整体重平衡。由区属国有企业牵头负责危房改造项目实施,统筹市场和公益两个属性,全力盘活项目资源,强化成本管控。比如,沙湖村片区通过对危房拆除后的土地进行整合利用,设置一定的服务配套和停车场等,整体平衡项目成本,保障居民“以面换面”部分实行免费置换。突出争取原单位出资。积极对接危房的原产权单位或原管理单位,争取原产权单位或原管理单位配合推进改造,并积极履行出资责任。如天心区文源街道中化湖南地质勘查院基地棚改征收项目中,中化湖南院隶属央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顶住亏损压力,帮272户棚改居民圆安居梦。木材公司宿舍、南湖雅苑、粮运宿舍、长沙理工大学大板楼等项目原单位均出资参与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