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心系桑榆晚 情暖夕阳红

——山东省军区休干系统“十进所·八上门”服务实践活动纪实

打破“小院高墙、自我循环”的封闭运行模式,对接国家政策、借力地方政府,逐步建立军队主导、政府配合、市场参与、公益补充、科技赋能的“五位一体”保障新格局。这是山东省军区党委在全区休干系统创新开展“十进所·八上门”服务实践活动的规划目标,重点面向社会引进医疗保健、精品文化、老旧小区改造等10个方面项目,突出为老干部提供送学、巡诊、送餐等8项上门服务内容。活动开展以来,老干部的获得感、尊崇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营造浓厚氛围,助推服务提升

“‘十进所·八上门’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抬高思想站位,创新工作模式,精心、精细、精准做好服务保障,努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环境氛围。”省军区政委王爱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持续开展服务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王爱国还专题组织召开驻济干休所主官和老干部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针对反映比较强烈的老干部外诊预约知名专家难的问题,亲自出面协调省委有关部门,下发通知明确驻地医院协调知名专家接诊、安排专人陪同、住保健病房等三项具体措施,受到老干部一致好评。

为持续开展好服务实践活动,省军区协调将“十进所”纳入山东省党管武装考评、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和双拥检查评比范围,每年组织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通报讲评,通过考评激励增活力。

他们还加大宣传力度,每季度印发《老干部工作动态》,作为展示工作的窗口。记者翻阅省军区“齐鲁前哨”官方新媒体账号发现,“干休之窗”专栏仅今年就刊发了254条相关动态,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激发争先创优动力,推动形成军地双向奔赴的互动局面。

“工作干得好不好,不能只靠自我感觉,要经常和兄弟单位做横向对比,敢于对标先进找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单位建设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而明确目标把准方向,不断推动干休所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10月31日,泰安军分区组织所属干休所主官、工作人员先后到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干休所参观见学后,军分区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各级也结合实际建立了轮流观摩、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制度,济南警备区每周大交班展播阶段性活动成果,专题召开推进会组织现地参观、经验交流,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烟台警备区、济宁军分区组织干休所互查互鉴、互帮互学,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探索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邻近干休所人力物力资源,集中开展教育联动、文化联欢、医疗联诊、业务联训等活动,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有效解决了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人才缺乏、资源不足等问题,既增进了学习交流,振奋了精神状态,又提高了工作质量。今年以来,济南驻英雄山片区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已组织集中授课辅导6次、文化活动5次、参观见学13次、联合巡诊8次、业务联训4次,资源集聚优势得到初步彰显。

坚持创新创优,打造亮点特色

“小小备用钥匙柜平时打开的是回家的门,危急时刻打开的则是生命通道!”6月17日,省军区一篇暖心小文《备用钥匙柜》登上了《解放军报》“军地周刊”专版头条,引发热议。老干部出门忘带钥匙怎么办?到备用钥匙柜里取出自家钥匙便可轻松解决,这是省军区坚持创新创优、打造亮点特色的真实写照。

“年龄大了出趟门不方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推拿,干休所党委考虑得真周到!”济南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年近90岁的胡秀华阿姨常年受脚底痛的影响,走路困难,以前需要定期到外面做推拿,如今所里引进了相关服务,胡秀华开心地逢人就夸。

周到服务源自细致观察和贴心关爱。干休所领导坚持定期入户探访老干部,针对一些困扰老干部的重点难点问题,立即召开常委会,研究制定方案,采取得力措施,解决矛盾问题,把关爱送到老干部的心坎上。

“十进所”在引入社会优质服务资源的同时,也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的服务标准引进来。各干休所积极适应形势任务发展要求,结合实际不断拓展服务内容、细化服务标准,在提升服务保障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上都各有“金点子”。济南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淄博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菏泽离职干部休养所等每月编印图文并茂的学习简报、信息要报、健康小报,威海、德州、滨州离职干部休养所等常态开展耳穴压豆、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诊疗服务,泰安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青岛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主动拓展上门炒菜、清洁空调、电器维修等特色服务,潍坊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济南第十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等为独居失能老干部制定个性化保障方案,聊城离职干部休养所编印下发的《休干家园》小报,临沂离职干部休养所为老干部安装智慧养老系统平台设置一键报警装置,枣庄离职干部休养所每季度组织法律顾问到所进行常见法律风险防范授课和解疑,烟台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为老干部配备住院携行包、居家理疗套装、日常照护套装,烟台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成立6人心理服务队,先后对身患重病、家庭变故老干部面对面心理疏导100余人次,青岛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设立代购代办驿站,依托电商平台为老干部配送生活物资,老干部休养生活更加舒心便捷。

“自‘十进所·八上门’服务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紧贴需求、逐项落实、探索完善,结合自身实际和老干部现实需要‘量体裁衣’,突出干休所‘三个中心’一体化服务模式,为老干部打造一站式‘幸福港湾’。”前不久,济南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一站式智慧融合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在建成仪式上,该所领导向大家展示了快捷、方便、智能的一体化日间照料模式。除此之外,他们还依托科技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积极打造智慧电子点餐系统,系统支持平板点餐、手机点餐、投屏点餐、扫码点餐等多种订餐模式及场景,并生成一人一户点餐二维码,老干部、老阿姨只需在家中用手机扫码,即可实现送餐上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舌尖上的幸福“食”光。

活动开展近2年来,各级在实践中坚持创新创优、积极作为、广开渠道,不断在创新模式、培育特色上下功夫,探索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亮点工程,有力提升了服务保障质效,着力打造有温度、有厚度的智慧养老服务新体系。

固化成果机制,构建新型体系

“去年《意见》下发后,各级闻令而动、迅即展开,把活动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暖心工程,不断加强供需耦合、开放融合和统筹整合,‘十进所’推动社会资源竞相涌入,‘八上门’激发内部潜能充分释放,全区老干部服务保障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省军区老干办主任王志伟高兴地说。

近两年来,省军区各级从实效出发,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深入调研驻地资源底数,因地制宜研究细化实施方案和服务清单,并注重把服务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军队干休所工作暂行规定》相结合,逐步深化成果、固化成果,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活动有力有序推进。

记者在济南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看到,每名工作人员桌上都摆放着《“十进所·八上门”服务指南》和一本《上门服务工作日志》,上面公布了服务内容、标准、时间,还详细记录了上门服务的内容以及老干部的评价和反馈,监督机制保证了各项服务落地落实。

该休养所老干部、原济南军区善后办政委高建国感慨道:“省军区党委准确把握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特点规律,开创性地推出‘十进所·八上门’服务实践活动,拓展了老干部工作的新天地,打开了服务保障资源极大涌流的新闸门。”

他们还充分发挥军地双重领导制度优势,将保障军队老干部列为地方政府重要职责,联合省卫健委下发《关于共享地方医疗资源做好省军区离退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协调地方党委、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去年以来,抓住地方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时机,协调将干休所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累计对27个干休所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为老干部住房加装电梯96部,完成水电暖管网改造项目60个,建设休闲文化广场50个,干休所营院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政策条件允许的579个遗留问题已全部归零。

“军分区(警备区)也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完善与驻地政府沟通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军地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省军区老干办干事程振向记者说起各单位的相关经验做法如数家珍,“青岛警备区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文联等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将社会优质资源引入干休所,让老干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疗保健、精品文化、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各类特色服务;泰安军分区协调市委、市政府指定市卫健委、文旅局、退役局、司法局、住建局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建立公共资源常态进所服务机制,有效传导压实责任……”一件件暖心实举,充分体现了地方浓浓的拥军情、爱军谊。

“‘十进所·八上门’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老干部提供了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服务保障,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持续深化、完善机制、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不断开创新时代老干部工作崭新局面。”省军区政治工作局领导介绍道。林琳 孔庆珊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