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中国乡村振兴学》第一辑问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绕不开的重要命题。在这一进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是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乡村振兴学》第一辑

11月29日,重庆日报记者从西南大学出版社获悉,由西大教授王志章领衔的“中国西部乡村振兴学”研究团队,联合全国多位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共同编辑的《中国乡村振兴学》第一辑已出版问世。该书基于丰富案例,讨论了深化乡村振兴问题认识的方向,尝试提出解决之道,为更全面、系统地开展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基础,为深化、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大顺应时代需求,启动了‘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本书即为先导计划重要原创成果之一。”《中国乡村振兴学》责编段小佳说。

他介绍,《中国乡村振兴学》体现了鲜明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通过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视角,观照贵州、甘肃、武陵山区、重庆永川等地以及国外乡村脱贫的实际案例,明确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顶层设计、行动纲领。

书中还引入国际视野,收录全球知名的荷兰瓦格宁根农业大学跨学科研究团队重要成果——《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综合开发的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的作用》,介绍海外农村综合开发研究的有益经验。

就研究方法来看,本书讲究规范性与科学性,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段小佳表示,书中收录论文遵循规范研究路径,从量化、质化两个方向探究我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分析相应理论的具体实践意义,以及工作实践的创新发展、面临的实际挑战。同时基于丰富案例,指出了深化乡村振兴问题认识的方向,提出了解决对策,为乡村振兴实践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案。

“历史上,我国对乡村建设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承伟表示,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能人志士通过回归乡土,对乡村建设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梁漱溟的山东邹平模式、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模式、陶行知的晓庄师范模式、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卢作孚的四川北碚(今重庆市北碚区)模式等。“其中,北碚的卢作孚乡村建设模式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保存记录最完整。这些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发出了历史先声,为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提供了经验及实践积累。”

“今天的乡村振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不同区域的乡村更有其独特的空间特点和发展特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单一学科难以实现系统性、体系化研究,必须建构新的交叉学科才能研究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黄承伟期待,通过凝聚国内外乡村振兴领域学者的智慧,将《中国乡村振兴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出版物,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学领域内同行合作交流的载体、信息共享的高水平成果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王博]